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说“年”

(2024年02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觞

  再有几天就是春节了。春节,又叫过大年。
  古老相传,“年”是一个凶残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跑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红衣老人,教村民制作爆竹,以对付“年”兽。村民发现“年”兽非常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便逐渐开始用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夜不熄灯等方法来对付“年”兽。从此,“年”兽再也没来过,这个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因为,如果真有如此厉害的凶兽,为何《山海经》等典籍不载?
  从文字学角度而言,“年”字跟动物毫无关系。“年”字的甲骨文写作“  ”,上为“禾”、下为“人”。“禾”可代表五谷、粮食,所以其会意为“人背负农作物”。这是农作物成熟,喜获丰收,农人背负回家的情景。
  所以,《说文解字》谓:“谷熟也。”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引用《穀粱传》作了进一步的解读:“《穀粱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甲骨文字形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到春秋早期就演变为了“  ”,上面依旧是“禾”,但下面变成了“千”。“千”可以表示“很多”,“千”加“禾”,也可以会意为成熟、丰收。
  小篆字形是对春秋时期的字形进行了规范,写作“  ”。隶书字形继承小篆,东汉建宁三年(170年)的夏承碑写作“  ”,其构字仍是“禾”加“千”。但东汉延熹四年(161年)的华山庙碑就已经写作“  ”,今天的“年”字继承了华山庙碑的写法。
  既然“年”的本义是谷物成熟、丰收,那又为何成为一个时间单位呢?
  这其实很好理解。古代的谷物都是一年一熟,所以用“谷熟”来表示一年这个时间长度,也便合情合理。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有人会问,南方很早就有两季稻,怎么能说谷物都是一年一熟呢?
  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在哪里,才可以展开讨论。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安阳,在今河北北部;之后文化核心在今西安至洛阳一代。我们所讲的甲骨文、金文、隶书也基本在以上地区被创造出来。所以,其描述的景象,也当以以上地区为考察对象。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年”表示时间长度可能是西周王朝统治的需要。《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
  不管怎么说,“年”作为一个节日,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亮色之一,也成为国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除夕的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岁;孩子们燃放爆竹、穿新衣,喜气洋洋;邻里相互拜访,相互祝福,成为一年里最为祥和、喜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