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别再被“特供酒”收割“智商税”了

(2024年02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中南海内招酒”“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海、陆、空军部队特供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成本价10元一斤的基酒,酒瓶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一瓶可以卖到上千元。近日,重庆武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摧毁一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包装、生产、批发销售网络,揭开“特供”假酒黑产内幕。
          (据新华社)
  成本只有十几元的散装酒,做个高大上的包装,印上“特供”的字样,再加上销售人员神神秘秘的推销语言,最终能卖到上千元一瓶。至于酒的质量,大概就是“宫廷玉液酒 一百八一杯”的翻版。
  近些年,整治“特供酒”的行动一直就没停过。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2013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
  这些规定和行动都证明了如今正规市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特供酒”,这些五花八门的“特供”,只是一些不法商人用来欺骗消费者的幌子。
  然而,即便是有关部门频频出手,隔三差五地对“特供酒”进行治理,还是无法消除“特供”在消费者心中的“特别”地位。其实,不仅仅是酒类产品,还有别的商品一旦印上“特供”“专供”字样,瞬间就身价倍增。人们对“特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对“特权”的崇拜。在一些人看来,如果在酒桌或者社交场合能喝到或者收藏这样的酒,就意味着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身份。要是还有不明就里的人捧场,那由此带来的“心理价值”就更高了。而这种虚妄的“情绪”,也正是不法商人频繁制造“特供”的动力来源。在他们眼中,虽然制假售假所要承担的风险很大,但远不如制假售假带来的利润吸引力更大。
  由此可见,想要彻底根除“特供”乱象,除了相关部门要持续进行严厉打击整治之外,还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让公众明白根本没有所谓的“特供”,那些打着“特供”旗号的产品不过是“智商税”而已。只有拔除“特供”思想根,方能还大家一个“清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