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聊个天
龙应台在《目送》中谈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父母能给孩子的,是爱,是理解,是放手任他们飞翔。学会放手、适时放手,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有一种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他们时刻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为其解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走。在这种高度管控的亲子关系里,孩子逐渐丧失独立的能力。而“潜水艇父母”恰恰与之相反,在他们眼中,独立、自由、磨难和试错都是必要的,他们很少插手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选择,成就自信独立的孩子。你的父母属于哪一种类型?让我们听听几位市民的故事。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 陆菁菁
“直升机父母” 噪标签:控制者、庇护者、决策者
李大脚(28岁 奎文区)
不管做什么,都得先让母亲满意
我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父亲后来重组了家庭,母亲一个人抚养我长大,她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家里大事小事都得她说了算。大学毕业后,母亲要求我回家乡找工作,我想学美甲自己创业,她绝食3天逼我放弃,理由是堂堂本科毕业生干美甲行业“不体面”!受家庭的影响,我从不憧憬爱情和婚姻,从未谈过恋爱,为此,母亲说我有病,要带我去医院看一看。今年,我找了份她满意的工作,马上打着方便加班的旗号在单位附近租了个小房子,其实是为了能喘口气,过几天不受控制的日子。
大嘴吃四方(20岁 寒亭区)
强压之下,心里有粒怨恨的种子
高考报志愿,我毅然填报了离家很远的石河子大学,没错,我要逃离父母和这个家。我有一个标准的“直升机母亲”,而父亲平时少言寡语,存在感不强。我的成长之路是母亲提前规划好的,读什么学校、上什么兴趣班、跟什么人交朋友、吃什么、用什么……所有的一切她都要过问。小学阶段,在母亲的威逼之下,我考过了钢琴10级,但从考完级开始,我就再也没碰过钢琴。也许是强压之下心里那粒怨恨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对母亲我一向是表面顺从、内心抗拒。有时候看到母亲的来电,我会心跳加速,生怕她会各种盘问和指责。每每听到室友在电话里跟自己的母亲撒娇,我内心就五味杂陈,这种感受无人能懂吧。
今天你减了几两(27岁 奎文区)
被老妈“砸场子”,我不自信了
我妈是专业“砸场子”的。小区刚开了家粽子店,我买了几个,带回家后我妈瞅了一眼说:“这粽子里还不知道添加了啥东西!”我瞬间食欲全无。她不光砸别人的场子,还砸自己的场子。有一次她忙了很久蒸了一锅大包子,包子蒸出来后热气腾腾十分诱人,我冲上去抓起一个要啃,她却说:“今天的白菜不咋地,有点苦。”她要是不说,我肯定尝不出来,她这一说,不吃吧,对不起她的辛劳,吃吧,真是每一口都带着苦味。我妈“砸场子”的习惯,让我变得极不自信。上学时有人夸我成绩好,我会马上低下头;工作后领导夸我工作做得好,我却心虚不能坦然接受。我现在还单身未婚,但是我决定:以后有了孩子,我绝不“砸场子”,一定要当“捧场王”!
霸王龙别哭(36岁 青州市)
我和女儿像是母亲的提线木偶
我今年36岁,女儿6岁,我们俩每天都在我母亲的指挥下生活,像两个提线木偶。每天晚上,母亲会提前问我们第二天早晨吃什么,可当我和女儿作出选择后,母亲一般都不会采纳,总是指定另一种早餐。我不理解,既然已经有了结果,为什么还要问我们?早上我女儿要穿牛仔裤,我母亲说有点冷,要穿加绒的;女儿要穿运动鞋,母亲说上体育课浅色不耐脏,要换深色的……好不容易把我女儿送去上学了,母亲开始指挥我:小件的衣服不要放洗衣机,放盆里随手就洗了;晾衣服的时候,把着急穿的挂在离窗户近的那根晾衣杆上;收好的衣服,要按穿着频率放进高低不同的橱子里;上午10时后才能开窗通风,要不进来的都是凉气……啊!谁能懂我的崩溃!
一只懒猫(21岁 滨海区)
我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可我不快乐
我21岁了,可如果外出聚会晚上9时没回家,母亲可以连续打30多个电话催。从小到大,每一个朋友都知道我有一对虎爸虎妈。学习方面要求高,成绩下滑就要棍棒伺候;高中时怕我早恋,他们接送我上下学三年;大学之前,所有的衣服都是母亲亲自挑选;跟朋友聊天的信息,需要给父亲一一过目……我是父母的骄傲,是外人眼中听话懂事成绩好的“乖乖女”,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真的不快乐。
优崽(32岁 寒亭区)
很遗憾,我活成了妈妈的模样
我的孩子已经4岁了,却仍摆脱不了母亲的管制和束缚。记得刚结婚时,母亲跑来我家,帮忙清扫卫生、洗衣服……边干边嫌弃我们邋里邋遢,不停唠叨着水壶应该放哪,遥控器用完要归位……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幸福,但凡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因为母亲的做法,丈夫跟我吵过很多次架。“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家,凭什么啥事都是你母亲说了算?”面对丈夫的质疑,我只能沉默和叹息。后来自己当了母亲后,多少能体谅母亲的不易,但很多时候,我发现母亲的控制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比如我总喜欢跟孩子说“你不要这样”“你应该那样”。现在我常常
反思,真的不能再做“直升机母亲”。
浮萍(63岁 坊子区)
不想承认我是“直升机妈妈”
63岁的我其实挺不愿意承认,如果对号入座,我一定是那个“直升机妈妈”,因为我总是想把儿子留在身边。儿子30岁那年结婚,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知道他早晚要娶妻成家、自立门户,但我内心真的接受不了。为了少受“刺激”,我和老伴选择住在老家,“眼不见心不烦”。可是生活总有交集,每逢假期或节日儿子和儿媳妇一起回来,我心里就不舒服。儿媳妇很孝顺,一直对我们毕恭毕敬,但我就是看她不顺眼,不由自主说出怼她的话。此时老伴会悄悄拽拽我的衣角,暗示我少说两句,儿子的眼神里也带着央求。如今儿媳妇马上要生孩子,听说小两口在纠结要不要让我去帮忙带孩子,我也挺纠结。
小苏(33岁 高新区)
在女儿心中我是严苛的存在
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对我说:“这次英语期中素养展示我考了个A+。”“真棒!”“可是妈妈你知道吗?老师读成绩的时候我特别紧张,担心如果我没考A+,你就会骂我了。”看着女儿稚嫩的小脸,一种自责感涌上心头,原来我在她的心里是如此严厉和苛刻。想起去年夏天跟朋友一家聚会,朋友曾暗示我对孩子管得太严了,从吃饭到玩耍事无巨细,她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我女儿的紧张,还有跟年龄不相称的懂事。我那时固执地认为,本来就应该给孩子立规矩啊,这是对她好。现在我觉得需要好好反思了,其实是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喘息的空间,允许她试错,也允许她犯错。当然,要改变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潜水艇父母” 噪标签:观察者、支持者、成就者
啦啦啦小兔子(32岁 高新区)
父母支持我的一切决定
别人家的闺女出嫁,父母都伤感和不舍,我30岁那年“晚婚”,婚礼当天,父母开心得嘴角咧到耳根。我父母是标准的“潜水艇父母”,他们的工作挺忙,从小我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靠自己,零花钱放抽屉里随用随取,但他们只要有空就会跟我谈心,似朋友间的闲聊,甚至家里需要作重大决策的时候,都会主动找我商量,听听我的意见。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有主见、有自信且敢想敢干。大学毕业后,我在云南工作了两年,又转行去了浙江杭州工作,别人都说我“瞎折腾”,可父母却从不干涉我的任何决定。“照顾好自己,没钱了记得找爸爸”,这是那几年微信里父亲最常跟我说的话。不干涉、懂倾听,支持我的一切决定,这样的父母是我最大的底气。
拾玥(28岁 诸城市)
我的成长路上都是细小的幸福
我是家中的二姑娘,上面还有个姐姐。父母年轻时忙着干农活、打工,顾不上我们姐俩,所以我俩每天结伴上学、放学,饿了自己下厨做饭,记忆里,姐姐炒的土豆丝总是半生且齁咸,我煮的面条成一坨,两个人互相嘲笑后,依然吃得很开心很满足。有时候父亲外出干活,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来也不会过问成绩,而是在院子里陪我们下跳棋,然后带我们去村口的小卖店买五角钱的冰棒。我和姐姐成绩不错,每学期都会带奖状回家,父亲总是笑嘻嘻地把它们贴在客厅显眼的位置,逢人就显摆一番:“我们没文化,俩闺女倒是很争气。”后来,我和姐姐都到外地上大学,父母给我们生活费,常常问候和关心,即使他们做了这么多,妈妈还是经常对我和姐姐说:“跟其他父母比,我们能给的太少,可只要你们有需要,我们会全力以赴。”
浪浪秋(27岁 奎文区)
爸妈说“只要我快乐就好”
我拥有“潜水艇父母”。回想成长经历,我真的拥有很多的自由和选择权,父母总是尊重我的决定。记得高考后,选科、读哪所大学都是我自己定的,爸妈只是象征性地给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定夺权在我手里。如今,我已经“沪漂”4年多,作为家中的独生女,他们也不舍得我一个人在外奔波,但他们尊重我的决定,说只要我快乐就好。
听风伴雨眠(33岁 昌乐县)
妈妈“放手”让我拥有裁缝手艺
我妈妈是裁缝,从我记事起,她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和踩着缝纫机哒哒哒哒的形象就刻在我脑海里。我对剪刀和缝纫机两样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老想摸一摸,换作别的妈妈,可能会用“危险”作理由连训带骂地不让碰,但我妈妈不那样,她甚至找了一把那个年代少有的塑料剪刀,让我随便剪,还耐心地教我操控缝纫机……正是因为妈妈的“纵容”,如今的我擅长各种针线活,给一家子做衣服全然不在话下,邻居也慕名找来,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妈妈!
星辰(26岁 奎文区)
拥有超酷父母,活得更加洒脱
在我的心里,爸妈真的很酷!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会一起爬山、徒步,到各地旅游,对于我的生活,他们从不会指指点点。“我跟你妈很忙,你管好自己。”爸爸的话“无情”且有一丝诙谐。我要谢谢这样的他们,因为对我的天马行空和突发奇想,他们一直能做到百分百的支持。记得大四那年我决定考研,他们说:“多读几年书,多过几年校园生活,我们支持!”考研失败后,我想开一家奶茶店,他们二话不说拿出一部分积蓄相助:“创业好,能让你快速成长。我们能给的不多,其他的靠你自己了。”朋友总说,我活得洒脱且松弛,实际上,我的
状态都源自父母的无限包容和支持。拥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幸福。
戴某某(29岁 寒亭区)
父母成就了从容自信的我
初二那年,父母在离家十几公里的地方开了家小商店,早出晚归,十分忙碌。我不得不自学起生活技能,洗衣服、做饭,每到周末还会到店里帮忙搬货、理货、清点库存,爸妈如果有急事,我就要负责看店。有时候因为疏忽算错账,父母也不会责怪我,“我们都有错的时候,何况你还这么小,不用放在心上。”妈妈总是笑着说。父母开店的那几年里,我成长了很多。曾经很羡慕别人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可当我离开家走南闯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独当一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感谢父母,正因为他们当初的“放手”,才成就了今天从容自信
的我。
如果“潜水艇父母”≈“躺平式育儿”,那我媳妇必须算一个。我一直很好奇她是如何在我8岁的儿子即将上房揭瓦时淡定追剧的,直到前年冬天岳父和岳母搬来同住,看了他们一家人的相处模式,我才彻底明白,她是传说中“松弛感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听说,媳妇上大学时失恋,第一反应不是“完了,我没有男朋友了”,而是“从此又可以名正言顺地坑老爸给我买电影票了”!岳父和岳母带孩子的原则就是:只要不拆家,在安全限度内敞开玩。墙上涂鸦,没关系;拆开音响,没关系;不小心摔坏遥控器,没关系……可能觉得有人给他兜底,我儿子的胆量越来越大
,探索欲越来越强,但有一点很神奇,就是他无论做什么都很有分寸,跟小朋友相处也从不霸道任性。我好像领悟了那句:童年得到的爱,是长大后的光。
北鼻熊(38岁 奎文区)
学会捧哏,让我为自己减压
育儿路上的老师——我的闺蜜告诉我一句话:“彩虹屁拍得好,养的娃错不了。”你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我儿子小时候害怕打针,我给医生一个眼神,然后和医生联手一顿猛夸,他瞬间小勇士附体,豪迈地伸出胳膊;抗拒吃药,我们也是先把他夸晕,再乘胜追击,一股脑灌下……这招屡试不爽、效果极棒。而且我发现,做个“捧哏老妈”,还能为自己减压!如今儿子上四年级了,每天作业不用督促就能自己做完,日常除了帮我们拖地、买菜,还能下厨小露一手。虽然端上桌的土豆丝像小木棍,有时还夹生,我和他爸还是配合默契,吃得直咂嘴,不忘鼓励他再接再厉。喊话未来的儿媳妇,你就偷着乐吧!
年少知梦(29岁 安丘市)
插个队,说说我的“潜水艇姐姐”
姐姐比我大9岁,从小到大事事让着我、时时照顾我,上大学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刚参加工作的她用辛苦攒下的工资给我买的。很多时候,我依赖姐姐大过父母。之前,我上的大学不理想,学的专业也不如意,每天都在煎熬,还有半年毕业的时候,我终于熬不下去了,跑去浙江杭州找了份实习的工作,父母一听我放着重点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打电话一顿教训,姐姐更是苦口婆心地劝我。一番争论后,姐姐看我始终坚持,便咬咬牙说:“我支持你,现在不以文凭论英雄,爸妈那边你不用担心。”就这样,我成了重点大学的肄业生。姐姐一边帮我安慰父母,一边鼓励我认定自己的路踏实走下去。如今我入职了一家国际公司,远程办公,年薪70万元,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我给姐姐在支付宝、微信都开通了亲情支付,我知道我们姐弟俩的情谊远不能用钱来衡量,只是希望姐姐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在喜欢的东西面前不必纠结。
(文中讲述人均为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