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科
董仲舒,字宽夫,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著名学者,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实董仲舒与高密甚有渊源,西汉高密为胶西国国都,在今高密西南城阴城,董仲舒曾任胶西国相,古老的高密也见证了这位一代大儒。
汉景帝时董仲舒为博士,汉武帝时聚徒讲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贤良对策,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观点。汉武帝听从其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策后,董仲舒被任为江都相。江都易王刘非敬重董仲舒,刘非系汉武帝之兄,性骄奢,董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当时匈奴有进犯之兆,刘非上书欲出兵匈奴,汉武帝未准。董仲舒受上书事牵连,被废为中大夫,后赦免仍为江都相。
董仲舒为人廉直,同时被举为贤良的公孙弘,仕宦得志,位居丞相,但治学不及董仲舒,因此心生嫉妒。当时胶西王刘端,亦为汉武帝兄长,为人骄横武断,身边官员多被害死,因此无人敢出任国相。于是公孙弘举荐董仲舒,获汉武帝允准。
董仲舒出任胶西相,来到高密,刘端知道董仲舒为当世名儒,对其特别敬重。清康熙《胶州志》记载,其任胶西,“正直率下,辅导周慎,数行谏诤,教令国中,所居称治”。但董仲舒还是担心夜长梦多恐遭杀身之祸,于是称病辞官,离开高密。因董仲舒曾任胶西相,其著作由后人编辑为《董胶西集》。
董仲舒虽曾任职高密,但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高密人知之甚少,鲜有提及。明清时期撰修的《高密县志》,一代大儒董仲舒竟然无缘写入,倒是相邻的胶州人将其写入州志中,古时胶州尚有董公祠,奉祀董仲舒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