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哲 王亚欣
11月28日,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启用活动在高密市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齐聚潍坊,共叙友谊,共话发展。
“刚刚在动车上,还有十多分钟才到高密站,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到车门口等待下车,路过的乘务员问我,‘你怎么这么着急呀?’我心里想,这是我心心念念的家乡啊。”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过高密,这次回来心情非常激动。
虽然离家多年,但是林建华一直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他还曾来到位于峡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看到研究院在农业技术和育种等方面取得新成果,他倍感欣慰。能够依托研究院这一科研平台,为潍坊农业发展贡献力量,让他甚是高兴。
此外,林建华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十分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在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他说:“科学是教人们如何做对的事情,人文是告诉人们做对的事情。从长远来看,人文是一种精神价值,是推动我们走得更远的核心。莫言是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文学能够传播到全世界,是高密的骄傲,也是潍坊的骄傲。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的启用,将更好发掘红高粱文化,发掘潍坊文化底蕴,传承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军是从潍坊走出去的杰出企业家代表,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他将企业曾经发射的一颗卫星命名为“高密一号”。
虽然是一名科学家,但是颜军深知文化的力量。“一个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不能没有文化,文化是最深层的根基,文化的繁荣,能够更好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颜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的启用,颜军表示,这对于高密、对于潍坊来说,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它不仅能够成为宣传高密,宣传潍坊的重要平台,更将发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以莫言为榜样,深挖红色沃土的历史文化,创作出更多优秀文学作品。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新学校研究会会长李希贵是山东高密人,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表示莫言的作品给了他诸多启发。“莫言通过作品描写人性,读者从他小说中的某一个角色,或者某个角色的某段经历,会反观到自己,这与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教育也是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李希贵说。
早在1995年,李希贵就与莫言开始了交往。到高密一中工作以后,他还曾多次邀请莫言回到学校,跟学生进行交流。“莫言在台上讲课,学生们在台下认真聆听,到现在我还非常怀念那个画面。”李希贵说。
对于如何充分挖掘潍坊文化底蕴,讲好潍坊故事,李希贵表示:“潍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历史就有文化、有故事,莫言的作品就是根植于这片沃土。今天,潍坊大地上也正生动演绎着无数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成为潍坊新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我好几年没回来了,这一次回到家乡感到非常开心。家乡变化特别大,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作为一名潍坊人,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也是高密人,此次回到潍坊她感受颇深。
采访过程中,李东华告诉记者,《红高粱》最初发表在1986年第三期的《人民文学》杂志上,那时她还是一名学生。后来,她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过一段时间,其间,她特意跑到资料库里,翻出了那本杂志,伴着泛黄的纸张,把《红高粱》重新读了一遍。“能有幸参加今天的启用仪式,我非常激动,尤其是听到冯骥才先生在致辞中说潍坊是有文化的地方、潍坊人十分珍惜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对于艺术馆的未来发展,李东华满怀期待,她说:“莫言文学艺术馆(红高粱文学基地)特别符合潍坊人的性情,低调淳朴又庄重典雅,我相信它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来到这里,感受红高粱文学带来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