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与天地精神往来

(2023年09月1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来森
  与其他散文集不同,王祥夫的《夜生活手记》,所收文章多为长文。文章不多,仅九篇,却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王祥夫对生活、文化、社会的独特认知。
  《夜生活手记》侧重生活情趣,《中年风景》谈人生感悟,《读书与写作》《书边漫笔》内容如题,《我漫游四方》谈旅游,《食小札》谈美食,《梅花且三弄》谈风物,《乐器的性格》谈音乐,《何时与先生一起看山》谈友情。
  因其是长文,可见王祥夫丰富的想象力,也更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学养的丰厚,还能读得出其文章那份汪洋恣肆的气势。
  王祥夫说:“我写文章从不选择时下的、巨大的社会问题去写,而总是依恋个人生存状态和内在愿望去写。”又说:“我常常爱想些奇里古怪的问题,所以我的文章有琐碎的倾向,不能从大的方面给人以力量。别人在扭转乾坤,我则只能运石移土。”
  “不选择时下的、巨大的社会问题去写”,并不等于不关心社会问题,恰恰相反,王祥夫更关心的是经过历史沉淀的问题,更关心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普世的社会问题。例如,人性问题、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对美食的不同认知、对读书和写作的共性问题的思考等。
  至于王祥夫所说的自己文章的“琐碎的倾向”,我认为倒是更值得赞许。
  我觉得,王祥夫所谓的“琐碎”,应该包括两点:一是素材的琐碎,二是文章表面上结构的“散乱”。
  关于素材的“琐碎”,我们不妨以他的旅游散文为例。王祥夫漫游各地,他关心的不是宏大的事物、伟大的人物,而是如他所言:“令我激动的永远是各种泥土和岩石。我喜欢探讨瓦砾和陶片,远山、土窑、石磨和一眼又一眼永远汲不尽的井。”
  其实,“琐碎”,又何妨?“琐碎”才是生活的本然,哪有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出现?对于常人来说,生活总是“琐碎”的,“琐碎”是常态。“琐碎”的事物正是生活的细节所在,透过这些细节,或许能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王祥夫的文章中,“琐碎”是“小”,但它却能“小中见大”。
  至于文章结构的表象“散乱”,正可见其写作的“随心所欲”,是思路构成文章,而不是单纯为写文章,而特意去营造某一种结构。况且,他的“散乱”,也只是枝叶的散乱,其文章的总体思路还是异常清晰的。
  我们不妨以《夜生活手记》一文,为例。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夜生活”就是这棵树的主干,主干上生长出分支:普通人的夜生活、作家的夜生活、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夜生活、夜晚的读书生活、风雨之夜、大学生的夜生活等。而缀在这些“分支”上更加丰富的内容,是书写的具体的人和事,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感慨,或者说感悟,此可谓之“小枝小叶”。然而,正是这些表面看似“散乱”的“小枝小叶”,才构成了文章的血肉,使得文章饱满生动,摇曳多姿,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美。
  王祥夫的文章,有突出的特点:多思,思考、感悟,纷然呈现。且这些感发,有根基,不空洞,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个性”并非“怪论”,其思考、感悟,常常是建立在现实、历史、文化乃至哲思的基础上的,有着丰厚的思想内涵,所以说,“个性”的表述中,表达出的却常常是共性的认知。重要的是,他的思考、感悟,不是刻意为之,也不作大段彰显,而是珠玉一般贯穿在文章之中,随情随性,赋物生情,触事有感,在文思的流淌中,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
  王祥夫喜欢喝茶。他的喝茶,不仅可以佐自己的文章写作,而且还影响了自己文章的风格。他说:“我写散文时总离不开茶,总要泡一杯三月的新茶,在茶的淡淡青涩的味道里走进我的散文,所以散文也总写得浓烈不起来。”
  不“浓烈”好,淡,却淡中有味,是一种值得一再品味的隽永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