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34元一剂的酸梅汤突然火了,占领了多个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酸梅汤为何俘获了年轻人的心?中药茶饮真的能打败奶茶店吗?
中医院的酸梅汤断货
近日,众多博主晒出自己在浙江省中医院仅花1.34元就配得一剂酸梅汤的经历,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纷纷效仿。
“1元钱的酸梅汤我也买到了。”“20元钱抓了可以喝一周的酸梅汤。”“8元钱拿到酸梅汤的方子”……不少消费者根据网上分享的酸梅汤配方,到当地中医院或者中药房自行抓药。
由于互联网医院订单暴增,浙江省中医院的服务器被“挤爆”,工程师不得不连夜抢修。9月4日,浙江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因下单量暴增,目前酸梅汤处于断货状态,医院正在紧急补货中。此外,该医院还推荐了一系列秋季茶饮方,称可以明目润眼、平肝降脂、利咽生津、健脾理气。
实际上,在浙江省中医院的“1元酸梅汤”走红前,到中医院买中药茶饮已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流行。除酸梅汤外,各地中医院、中药房还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药茶饮,例如同仁堂的酸梅汤、和胃调脾茶、减体茶等。
专家提醒中药茶饮不是人人适合
在众多中药茶饮中,为何酸梅汤会脱颖而出,成为一众年轻人的心头好?
“我们在临床中也会给病人配备这样的饮品,但都需要适量。”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淬灵表示,酸梅汤的配方实际上特别多,功效也不一样,但将中药茶饮当作饮料来喝,还有诸多禁忌,尤其是乌梅和山楂,如果胃酸多、有胃溃疡的人群长期大量饮用,会加重反酸烧心的症状。甘草也不宜服用太久,里面含有的甘草酸会导致水肿。
因酸梅汤走红的浙江省中医院也特别提示,仅提供在线配浙江省中医院院内协定方剂。“这些处方适用于特定人群,并非适用于每个人。因此,在开具之前,医生会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您的情况。”该院医生表示。
而对于不少网友希望使用医保购买酸梅汤配方,冯淬灵表示,根据北京医保局规定,此类明显是饮品的配方都无法走医保通道。
中药茶饮市场化没那么简单
对于中药版酸梅汤的走红,网友们纷纷感慨:“打败奶茶店的是中医院。”然而,中药茶饮真的能打败奶茶店吗?
中药茶饮主打的健康养生,无疑是吸引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主要卖点,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中药版酸梅汤。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跟风尝试后选择了“避雷”:“实在太酸了,中药味也很浓,应该是煎锅已经被中药渗透入味了。”“药房不提供冰糖,需要自备。”
还有不少网友吐槽自己遭遇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酸梅汤刺客”。事实上,由于所在地、药材供应、配比用料、产品形式等均有所不同,各地中医院、中药房相关产品定价也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对中药茶饮是以食品标准还是医药标准进行市场监管?真正走向市场化后,因具有药性,中药茶饮产品虚假宣传、夸大使用效果等现象是否会增多?这些都会造成诸多监管上的难题和不便。
总而言之,中药茶饮市场化,需要透明度、规范性以及严监管的前置。中药茶饮想要抓住风口,在市场立足并且长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