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美食,发朋友圈;心情不好,发朋友圈;收到礼物,发朋友圈……曾经我们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喜怒哀乐,最近“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竟然登上热搜。曾经风靡一时的朋友圈为何不“香”了?为什么大家都不再发朋友圈了?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商业化味道越来越浓,让人心生厌烦
“立秋后干燥,可不敢大意,秋季养肺势在必行”“抢抢抢,新用户享受多重福利”“不要抱怨累,手持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不难发现,现在微信朋友圈里依然活跃着一部分勤勤恳恳的人,毕竟朋友圈是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营销渠道,各种广告商每天刷屏,创业者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也有毫无营养可言的心灵鸡汤。当朋友圈的广告味越来越浓,渐渐地,家住奎文区的张青离它越来越远。
“朋友圈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的微信好友只有几十位,每天早上醒来或者晚上临睡前,都喜欢刷刷朋友圈,就怕错过什么好玩的事。”张青说,那时候,她也很喜欢把生活中的感悟分享在朋友圈里,每次发朋友圈前,还会绞尽脑汁地构思半天,就怕自己的文案不好,写了删、删了写。“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当时乐此不疲,这也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张青说,“有时候两天不发朋友圈就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基本上保持一天一条的频率”。
现在,熟悉或不熟悉、见面或不见面的人总喜欢说“加个微信吧”,张青的微信好友已有两千余人。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很多都是泛泛之交,张青的朋友圈成了一个“大卖场”,商业化味道越来越浓。有时张青想翻翻朋友圈,翻了很长时间,还没翻到下一位朋友发的内容,索性不翻了。
“一开始我还会选择屏蔽这些人,但现在根本屏蔽不完,太多了,让人很厌烦。”张青说,如今她已经不发朋友圈了,只把微信当作聊天工具。
频繁被不熟的人误解,失去分享的欲望
网上曾经有句很火的话:“当一个人不再经营朋友圈,也不再发自己热爱生活、美好又炙热的一面时,那一定是因为他觉得没意思了。”家住高新区的宋小溪就是这样的,“这种转变也可能带来一些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感觉”。
宋小溪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时尚达人,曾经她发朋友圈的频率非常高,例如,寒冬里一杯温暖的咖啡,旅行途中遇到的那些好玩的事和好看的风景,健身后大汗淋漓的畅快,学会一支新舞蹈的兴高采烈……在宋小溪看来,发朋友圈的初衷一是为了记录生活,二是为了跟大家一起分享美好。
然而,宋小溪的朋友圈开始频繁遭到吐槽。“天天吃吃喝喝,怎么过得这么小资啊”“天天跳舞健身,不上班吗?真让人羡慕啊”……宋小溪无论发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说她生活得太潇洒,而且会阴阳怪气地评论几句,让她的好心情一扫而光。
“我不发朋友圈的时候都在努力工作呀,只是这些人不了解而已,他们很多都是不熟悉的人。”宋小溪说,她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生活积极向上,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吐槽方式,她不理解,也很无奈。
“生活是自己的,如果有人愿意分享你的快乐和美好,那很好;如果没有,那也没关系,完全没必要恶语相向。”宋小溪说,现在她依然是那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是不愿意在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了,毕竟她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回复这些无聊的评论上。
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更注重提升自我
王佳佳是潍城区南关街道东市场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随着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成了面临多重约束和评价的“世故之地”。有些人在朋友圈转发链接,有时候会主动私信王佳佳,让她帮忙点赞、评论或转发,她碍于面子和情分,不得不转发一下来回应。这样一来,更多的垃圾信息扑面而来,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她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
“这个让帮忙转发,那个让帮忙点赞,我现在工作很忙,没时间去弄那些有的没的,我自己索性也不发朋友圈了。”王佳佳对这类问题颇感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王佳佳变得更加成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再遇到这类问题时,也会很平和地处理,“确实不适合转发的,我会委婉地拒绝。尽管可能会‘得罪人’,但我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被别人支配”。
王佳佳现在很注重个人的提升,有时间就会学习一些可以傍身的技能。“我现在正在努力考取会计师相关证书,不想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刷朋友圈上。而且上了一天班也很辛苦,回到家想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王佳佳说,如果有朋友确实有困难需要她的帮助,可以大大方方地发微信或者打电话找她,她一定热情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