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加以桌案上的笔墨纸砚……在机器制版普及的今天,潍坊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丘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运祥坚持用传统方式制作最正宗的安丘木版年画,40余年不改初心。8月23日,张运祥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木版年画的点点滴滴。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常方方
受父亲影响,14岁开始学习木版年画
8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年画坊时,张运祥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刻版。在他看来,手工刻版带着手艺人的心跳与呼吸,刀起刀落,可以随心情而刻,也可以一气呵成,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板因为沾染了手艺人的汗水才变得有灵气。因此,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刻版,手上起了厚厚的老茧。
说起木版年画,张运祥便打开了话匣子。今年57岁的张运祥从14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木版年画。“可能是因为感兴趣,我学得特别快。”张运祥说,如今木版年画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张运祥说,木版年画制作需要四个步骤,写样、刻版、刷印、手绘,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细心。
谈及印象深刻的作品时,张运祥告诉记者,他与父亲还有两个徒弟一起合作的巨幅年画《农家乐》长达32米,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一年四季劳作、节庆等场景。整幅作品共有98个故事情节、1000多个不同的人物,所有情节按春夏秋冬顺序排列。共用了531块梨木板,雕好后一步步套印,全程没有接缝。
这幅作品从构思到最后完成总共用了近十年时间。“我们就是想表现年画的生命力,这样的巨幅作品也可以用传统方法完成。”张运祥说。
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希望传承下去
张运祥作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传统手工艺制作大师,擅长年画创新设计与年画刻版,荣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
木版年画讲究“随俗渐进”,如果没有创新,年画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如何突破传统瓶颈?是张运祥一直考虑的问题,为了创新他不断参加展会学习,与其他大师交流沟通……“有时候去学校进行公益讲课,我会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希望从年轻人身上获得启发。”张运祥说。在传承中创新进取,张运祥的作品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广受欢迎。
艺术需要传承,张运祥说父亲将这门技艺传承给了他,他希望能够传承下去。“我现在要做一个‘守艺人’,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东西。”张运祥说。多年来,张运祥经常到社区、学校进行公益讲课,让更多人了解木版年画。如果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他愿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