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的杨玉华是昌邑市饮马镇杨家楼村人,因为喜爱戏曲,在过去的十几年,他搜寻着不同种类的中国戏曲服装,如今戏服收藏数量达50余件。8月8日,记者来到杨玉华家中,一边惊叹于戏服的华美绚丽、流光溢彩,一边听他讲述收藏戏服背后的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唐子雯
自幼爱听戏,拜师学艺一坚持就是15年
见到杨玉华时,他正在整理戏服,蟒、靠、帔等行头件件流光溢彩。“小的时候爷爷爱听戏,他的收音机里经常放着戏曲,那个时候我虽然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感觉曲调十分好听,渐渐地我也爱上了戏曲,尤其是京剧。”杨玉华说,小时候村里有京剧演出,他会缠着爷爷带自己去,和爷爷一坐就是几小时,看得如痴如醉。台上精美的戏服、咿咿呀呀的戏腔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19岁时,杨玉华成为京剧青衣的梦想发芽,他开始搜寻各种各样的戏曲光盘买回家自学,周边村落的各个集市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同年冬天,朋友看杨玉华如此热衷戏曲,便向他介绍了一位擅长戏曲的老前辈,他开始拜师学艺。
为了能更好地学习戏曲,杨玉华每天早上5时起床,骑着自行车到村庄北面的空地练嗓子,再匆匆赶去工厂上班;午休的时候快速吃完饭,去没人的地方练习戏曲;晚上下班之后先练会嗓子,再骑车去峡山区找老师学习两个小时,才心满意足,骑车回家的路上嘴里还会哼着戏曲。练习戏曲这件事,杨玉华始终坚持着,这一坚持就是15年。
“我父亲一直以来都很支持我唱戏,自从去年父亲去世之后,我就不唱戏了。”杨玉华说。
赚的钱都用来买戏服,头面自己动手做
“我上班赚的钱几乎都用来购买戏服了,戏服不算是主流服装,制作的人少,工艺也昂贵,我搜寻了50多套,基本上涵盖了戏曲里的各个场景。戏服买来我都会好好收藏,尤其是有刺绣的戏服,现在很少有人做了,我要尽我所能保留这些珍贵的东西。”杨玉华说。
为了更好地保存戏服,杨玉华设置了储藏间,买了遮光窗帘,防止戏服掉色。各式各样的戏曲服装挂满墙壁,衣柜里也是满满当当的戏服。“传统工艺戏服都是手工刺绣,我买来都舍不得穿,像这件缎面刺绣的戏服算是孤品了,不能洗,不过穿完我会拿酒精喷一喷。”杨玉华说。
杨玉华还收藏了几套不同种类的头面。“头饰是身份的象征,头面、衣着都要符合戏曲人物的身份性格,宁穿破不穿错。”杨玉华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做的头面,通体黄色,点缀珠链。“有些头面衣着不好买,也比较贵,我就是个普通的打工人,自己做挺好的,就是需要耐心。”杨玉华笑着说。
“从今年开始,我又重拾唱戏的爱好,我的孩子听见我唱戏时特别开心。我会坚持收藏戏服,也会坚持唱戏,将戏曲文化传承下去。”杨玉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