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2月13日,在青州市非遗传习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焚香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杨祖乾正在烙制《玉兔纳福 福满人间》。今年65岁的杨祖乾学习传承焚香烙画50多年,烙制出的人物栩栩如生,制作技艺高超。
杨祖乾说,他每年都会创作一幅以生肖为主题的作品,在给人们送去祝福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焚香烙画这门技艺。今年是兔年,他特意制作了这幅《玉兔纳福 福满人间》。他正襟危坐在工作桌前,先用铅笔在宣纸上描绘出嫦娥、玉兔等图案的底稿,然后取出粗细正好的禅香,点燃后,用近千摄氏度高温的香头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创作。只见他轻轻一点就点出一个均匀的圆点,不一会工夫,就完成了作品的外廓。作品中的嫦娥线条细腻流畅、仙气飘飘,玉兔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搭配上楼亭、树木,整幅作品灵气逼人。
焚香烙画又称香烙画、香薰画,即用特制的熏香在宣纸上烙出烙痕作画。据悉,焚香烙画起源于西汉时期,创作时把握好熏香温度、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意在笔先,笔落成形”,极其考验作画者的功力。杨祖乾说,焚香烙画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如果火候掌控不准,过远,难有丰富多彩的黑白灰变化,画面呆滞没活力;过近,稍有不慎,宣纸纤维被烤断或糊化,难以长久保存,意味着这幅画失败了。
杨祖乾的祖上就从事焚香烙画,到他这一辈已传承了十几代,他从七八岁就开始接触焚香烙画。年幼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加上近年来的不断学习和创新,他用几根香在宣纸上书写着令人惊叹的传奇,《清明上河图》《麻姑献寿》《二十四孝图》《赵秉忠状元卷》……一系列人物线条流畅、表情丰富,形象栩栩如生,书法苍劲有力;黑白灰处理恰当,层次感饱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杨祖乾不断创新制香技术,经过改良的薰香不仅更细更有韧性,而且大大减少了烟雾对身体的伤害。虽然焚香烙画耗时耗力,但杨祖乾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白天,他在青州非遗传习坊内为参观的游客讲解焚香烙画知识,晚上点上一根香,在纸上烙出一幅幅美丽画卷。“现在用焚香烙画创作的人很少见了,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杨祖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