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觞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以今天的语境,让人往往难以理解“君子固穷”的真正内涵。因为今天所谓的“穷”是指钱财很少。
那么,“穷”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曰:“极也。”
朱熹在为“格物”一词作注时,曾经说:“格,来也;来,至也;至,极也;极,穷也。”他这是为了宣扬“理学”而曲为之说,后来导致王阳明格竹子而咳血。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但是,从中也进一步理解了“穷”的真正内涵:用今天的话说,就到极致了、到头了。
成语“穷途末路”中,“穷”就是用了这个意思。也即是说“穷途”就是“末路”,都是“走到头了、前面无路可走了”的意思。
成语“穷困潦倒”中,“穷”也是“极致”“到头”的意思,这种情形下的人都是被“困”的。“潦”为大雨,“潦倒”即形容大雨如倾盆倒下,以此来形容“穷困”之甚,也是很形象的。
那么,今天所谓的“穷”,古人怎么说呢?
《说文解字》曰:“贫,财分少也。”“贝”在古代指钱财。钱财越分越少,钱财少便是今天所谓的“穷”。
所以,今天说钱财少的这个“穷”,古人称之为“贫”。钱财少,往往很多事就很难做成,跟“路不通”相类,所以“贫穷”二字经常联用,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此,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论语》里的话了。
大致而言,子路是在问:“老师,君子也会走投无路吗?”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诉他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他说:“君子应该更加坚守本心(造成“穷”的主因),小人才会坚持不下去,甚至放弃原则而滥作。”
穿越两千多年,让人似乎看到了孔子坚定的目光。他一生追求社会“大同”,但屡不得志。被困于陈蔡之间,都要饿死了,依然信念坚定,借由跟弟子对话,进一步表明自己绝不改变追求、绝不向困难低头。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品质啊!
孔子的坚持,遭遇了无数次的挫折。但是,他不断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提炼人生奥义,最终给我们留下了《论语》和《六经》。
这些著作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的一切观念乃至思维,都根植于此,随着历史长河的浇灌而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今天的蔚为大观。
反观今天很多人事业稍微不顺,就要跳槽、换工作、换行业甚至铤而走险,是不是与古人所提倡的很不同呢?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如果多一些坚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