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气象。如果寻找这一时期京剧发展的“地标”,非潍坊市人民剧院莫属。人民剧院是潍坊解放后建筑最早的演出设施之一,不但墙壁做了音效处理,还在舞台下方放置了十几口大缸,用来增强音响效果。
人民剧院紧挨大路
舞台豪华设备完善
人民剧院原址位于东关叶挺街猪市口街对面,即今奎文区潍州路至四平路之间的东风东街中段路北,针巷子东侧有一栋白色建筑,曾经是潍坊市社保中心所在,有一段时间是经营红木的专营店,目前正在装修。这栋建筑所在,即是人民剧院原址的一部分。
彼时,和平路拓宽,大同剧院被拆除。1953年,潍坊市(县级)工商联合会与李寿昌、于吉生等246人私人入股,合资11亿元(旧币),在东关叶挺街兴建了人民剧院。1954年动工兴建,1955年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剧院占地面积为2349.4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16.91平方米,其中剧场建筑面积为975.15平方米,演员宿舍为279.84平方米。
人民剧院坐北朝南,大门紧挨着叶挺街的路边,拾级而上七八层台阶,就是剧院三个并列的检票大门,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大大的玻璃橱窗,用来张贴海报和宣传画。大门上方横书四个约两米见方苍劲有力的大字“人民剧院”。
进入大门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休闲厅,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屋,左边是售票处,售票窗口在剧院外面叶挺街上,右边是员工休息处。休闲厅北边有两个大门,分别是单号和双号座入口,进入剧院内就是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剧院设备较完善,冷气、吸气齐备,并配有较好的演员宿舍楼及剧团食堂,观众池分为两层,座椅为半软座椅。1955年至1963年,院内为连椅座席,共有座位1270个。1963年底将楼下观众池连椅改为半软座椅,共有座位1067个,因1980年增添电影放映机房,拆除座位117个。
穿过观众席顺着有下坡度的走廊就到了北边的演出舞台,偌大的舞台全是用优质木板铺就,上面覆盖地毯。舞台后面是一排演员用的化妆间,化妆间东西两边各有一个门,分别通往剧场办公室与工作间,后面的中间有一个后门,推开后门是一个2米多深很大的四方形院落,院落最北边是一排小平房,专供来此演出的演职员工住宿休息之用,后来改建为二层小楼,从后窗向北望去,可以看到水面辽阔硕大的后苇湾。宽阔的院落是演员们练功和练声的地方。
剧院东西两边是南北狭长的院子,院子的南边都有大门通往叶挺街,以备散场时疏散观众和为剧团往北边的舞台运送器材道具用。东边院子设有男女露天厕所,西边院子建有4米多高的院墙,墙外边是一条很深的胡同,胡同再往西是叶挺街小学,后改为东风二小。此胡同从叶挺街一直延伸到接近剧院的舞台处,胡同虽长,但因东边是剧院西墙,没有住户,只有西边三四户人家。因紧挨着剧院舞台,在胡同深处就能够清晰地听到剧院里面的锣鼓声、器乐声和演唱声,除了看不到,不亚于在剧院里面前几排听戏的效果。
台下摆大缸用来扩音 墙壁做音效处理
人民剧院是潍坊市当时最好的剧院,不但周围墙壁做了音效处理,据剧院的老员工介绍,在舞台的下方还摆放了十几口大缸,用来增强音响效果。演员在舞台上演唱,不像现在都戴着胸麦,过去全凭着演员原声演唱,声音却能灌满全场,每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一点嘈杂声也没有。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才开始在舞台的边沿摆放几个矮矮的麦克风用来扩音,增加音响效果。
当年还经常有外地的京剧名角来潍演出。每当有名角来潍必到人民剧院演出,这时剧院的员工孔祥林老先生会提前一天书写海报,他是当时潍坊知名的书法大家,字体清秀隽永,写的海报就像书法作品一样。还有谭占兴老先生也是知名的书法家,并且是与陈天才齐名的象棋大师,也负责书写海报。演出海报张贴到各街巷显眼处,上面写有第二天演出的剧目、名角的名字和饰演的角色以及售票时间、价格等。
人民剧院负责人李文翰待人和善,极有人缘,对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剧院检票的李洪义、侯勇等,卖票的王宪梅等都是工作认真、严于律己的员工。再加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纯正,没有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也没有逃票的。所以老戏迷们会心安理得地在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早早地在剧院外面售票处,排成长长的队伍等候买票。买到票的高高兴兴只等着晚饭后到剧院看戏,没买到票的超级老戏迷,在万般无奈下只得晚上到剧院西边胡同深处,于舞台临近处听戏,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坐在马扎上,跟着戏中的唱腔在腿上打着节拍,并且小声哼唱着,还不时互相之间评论哪个角色唱得精彩,唱得到位,那个兴奋劲儿绝不亚于在剧院里面亲眼看演出。深胡同里没有灯光,遇到漆黑的夜晚,几个戏迷抽着烟,在黑暗中烟头一明一灭,不知内情的人进入胡同着实吓一跳。
公私合营后 剧场管理所设在剧院
自营业至1956年底,人民剧院归潍坊市(县级)工商联领导,有私方代表任业务主任。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剧院在自愿的基础上,报请市政府批准,于1957年1月1日起公私合营。
1957年春,文化科报请市政府批准,成立全剧院管理机构——潍坊市(县级)剧场管理所,为文化科直属单位,下设人民、和平、光华、光明四个剧院(场)。剧场管理所设经理兼人民剧院经理,剧院(场)设业务主任,办公地点就设在人民剧院。1961年10月,经潍坊市委研究同意成立中共潍坊市剧场管理所党支部,王仲源任党支部书记,刘皓任副书记,张肃任组织委员。
自合营至1965年,剧院由市政府文化科领导,由市政府任命剧院经理。1966年至1975年由潍坊市革委会宣传处领导,1976年至1983年12月由市文化局领导。1983年底,人民剧院升为地市级剧院,归地改市后的潍坊市文化局领导。二十世纪80年代,剧院设办公室、机务组、服务宣传组、招待所、冷饮部5个中层机构,有在职干部职工22人,离退休干部职工28人。
李新华 齐英华 郎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