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2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3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4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5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6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7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8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向阳路最早建戏楼戏院

(2022年12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隍庙戏楼,郑板桥所题对联依稀可辨。
  十笏园文化街区,潍县大戏院原址今貌。
  潍县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交叉口),北距县衙旧址约百米,曾经是潍县城里最为繁华的地段,沿街店铺林立。今向阳路两侧曾有两栋建筑与潍县戏曲的发展有关,分别是潍县最早的戏楼城隍庙戏楼、最早的戏院潍县大戏院。
以城隍庙为依托 大门对面修戏楼
  要寻潍县京剧地标之源,城隍庙街最合适不过。
  这个位置便在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交叉口西北角。潍坊供电公司大楼以北是城隍庙片区改造工程,城隍庙街东西两侧被围挡堵着,路北侧是复修的一些古典建筑,路南侧早已是沿东风西街的高楼大厦。城隍庙已不在了,戏楼的影子更是无迹可寻。
  潍坊的古戏楼多以寺庙为依托,各县都有,如临朐老龙湾戏楼、昌邑城隍庙戏楼、昌邑柳疃玉皇庙戏楼等,同样,潍县城隍庙戏楼亦是作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存在的,是潍县城最早的戏楼。城隍庙戏楼坐落在城隍庙街中段路南,隔一小广场与路北的城隍庙大门遥遥相对。
  乾隆年间,潍县逢大雨,县治以西的城隍庙两廊坏了,尤其东廓损坏更为严重,郑板桥见了很是伤心,跟乡绅们商量着重修城隍庙,在大门对面修了一座戏楼。据《潍县志稿》卷九记载:“清乾隆十七年,知县郑燮倡捐,阖邑绅士陈尚志、田廷琳、谭信、郭耀章、陈翠、王尔杰、谭宏等,添建戏楼一座于庙前。”由此而知,此楼系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新修建的,这比“四大徽班”进京早了整整38年,可见潍县的民间演艺活动已很兴盛。
  戏楼基础部分为1.5米高的石砌台基,台基上建有单出檐的戏楼主体部分,雕梁画栋,戏楼前部由四条承重台柱撑起,造型古朴典雅。前列四条楹柱,楹柱上挂有两幅楹联,一幅是“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一幅是“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正面大谨题有“神之听之”四个大字,都是知县郑板桥所书。戏楼南北很窄,宽不过4米,没有后台,在戏楼的西旁有两间库房,有石台阶与戏楼相连,作后台用。
板桥写建楼用意 城隍出巡唱大戏
  为记述建戏楼的用意,郑板桥撰文《新修城隍庙碑记》中曰:“新立演剧楼居一所,费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岂有神而好戏者乎?是又不然……不过因人心之报称,以致其重叠爱媚于尔大神尔。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娱之哉!况金元院本,演今劝古,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其有功于世不少。至于鄙俚之私,情欲之昵,直可置弗复论耳。则演剧之楼,亦不为多事也。”
  潍县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城隍庙开门烧香上供和农历五月初一城隍爷出巡时,戏楼及两旁街道,便是庙会的主要场所。《潍县志稿》卷十四记述说:“五月一日,俗为城隍神出巡之期,仪仗鲜明,争妍斗巧,木工、铁工行,均各有旗帜鼓乐,游观者几于万人……邻县数百里之人,多有来者。”此时,从农历初一到初五,有多个戏班在戏楼轮番演出,戏楼两旁扎有看台,台上坐满官商豪绅,台下人群拥挤,争相观看:在戏台两侧道旁摆满商摊,有卖香币的,卖泥娃娃的,卖刀枪剑戟儿童玩具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挂卖“欢喜团”的,卖糖葫芦的,提大锡壶卖茶汤的……热闹非凡。
  据载,清末民初的职业戏班昌乐“三庆班”、潍县“四喜班”,都在这戏楼上唱过戏,最后一次城隍爷出巡并在戏楼唱大戏是在1923年。
  二十世纪初,潍县文人、民间医生裴星川在一首《竹枝词》中这样描绘城隍庙及戏楼、小广场一带的市井景象:“衣裳鞋帽通身新,互拜亲朋与四邻。香纸媚神求福佑,城隍庙里聚人群。儿童得意舞婆娑,庙外浮摊玩具多。木制刀枪泥老虎,小型皮鼓小铜锣。城隍庙外大戏楼,板桥题字最风流。酬绅还愿烦优孟,正月接连演不休。”
  后来戏楼由于年久失修,逐渐倾废,于1951年拆除。
席棚搭成大戏院
能容纳七八百人

  城隍庙街东侧原是一个小的十字路口,路口东边是胡家牌坊街,如今,胡家牌坊街已成十笏园文化街区内的一部分。从街口进入街区,一路东行,郑板桥纪念馆西侧50米有一栋整齐的仿古建筑,大门上方挂着“贝叶经博物馆(筹建)”的字样。潍县最早的戏院——潍县大戏院原址即位于此,轻抚着青砖墙,席棚搭成的戏院浮现在眼前。
  1928年春天,青岛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城,住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店内有一大院,可以搭台演出,他就张罗了一下,试演起来,反响很好。适值县建设科筹划救灾募捐,便邀请永安班到城里胡家牌坊街的武衙门举行义演。永安班此次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当年“双十节”又被邀到南沙滩公演。
  驻防潍县的国民党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倡议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定武衙门大院,1929年由潍县商会出资盖起席棚建筑的戏院,后加草顶,名为“潍县大戏院”,棚内搭上戏台、摆着条凳,可容纳七八百人,这对潍县来说,已是空前未有的规模。
  最初在此演戏的便是永安班。为了提高演员阵容,除永安班原班人马外,潍县大戏院又礼聘陈少燕三姐妹及与之相搭配的须生金继谭来此演戏。陈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观众为之风靡,“三天不吃饭,看看陈少燕”的噱语几乎无人不知,直到她离开潍县多年,还有人念念不忘。在陈少燕之后,礼聘的是另一著名坤旦白素莲。白素莲扮相艳丽,才艺出众,又一次引起轰动。
  潍县大戏院满足了潍县人娱乐、听戏的需要,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人们都觉得县城不能没有一座戏院。然而,潍县大戏院的席棚太简陋,已有破损,演出两年就不再营业,1930年拆除。  齐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