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2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3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4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5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6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7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08版: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永乐大戏院成为新地标

(2022年12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乐戏院原址今貌
  1948年5月23日,永乐戏院刊登在《新潍坊报》上的演出广告。
  京剧于清末民初传入潍县,在白浪河两岸延伸,为其在潍县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潍县大戏院虽然每天座无虚席,经济收入颇佳,可硬件设施着实差了些,冬天冻得脚痛,夏天燥热,偶遇大雨则屋漏,已难以适应京剧在潍县发展的需要。新的京剧“地标”应时出现。
名票谭资九出地
建成永乐大戏院

  潍县东关西四平街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这一切都与永乐戏院和谭资九有关。李家街北与后所街交汇处再往北至福寿东街,有一条百余米的小巷——西四平街,现大约奎文区世纪花苑小区附近,就是永乐大戏院原址所在。
  二十世纪20年代末,潍县大戏院的诸多看客中,就有谭资九。他二十出头,家境殷实,喜欢票戏,萌生了兴建一所像样的、正规戏院的想法,如此,可带来经济收益,亦可聘请全国的名伶来潍演出,方便自己结识各地名角,观摩和研究京剧。
  当时,谭家在东关西四平街有32间房子,他征得家人同意,打算用此处地产建戏院。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等人从事人造丝绸的活,销路很广,利润很高。他们把积蓄的一些余钱,存在同聚恒银号生息,但又觉得仅靠存款的利息十分有限,想做投资,得知谭资九正在筹资建戏院,便大胆决定投资。经过设计、绘图,预计建筑费需1万余元。张有声等人联络了12名股东,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缺额部分,他们从同聚恒银号贷款解决。
  1930年底,永乐大戏院落成,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横匾自右至左写着五个颜体大字:永乐大戏院,两旁楹联为“永丰坊前百尺楼台平地起,乐游原上几声歌板遏云行”。
建成胶济铁路沿线较大戏院
  京剧在潍县的极度繁荣是二十世纪30年代,这与永乐大戏院有着极大关系。永乐大戏院按北京的戏园子样式设计,却又比北京的戏园子都大,是胶济铁路沿线较大的戏院,一时间轰动北京。戏院为三层楼房,进大门迎面是票房,大厅分为楼座和池座,能容纳千人左右。戏台子坐南朝北,台下池座有300多个座位,清一色的楸木连椅,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后排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和戏台相对的西、东、北三面是二层圈楼,雕花镂牙,美丽非常;二楼为楼座;和戏台对面的楼底是站票区,站票价格低,可以让戏迷大饱眼福。
  戏院设有茶水柜,每碟瓜子一角钱,茶水按使用杯子多少计价,每杯一角钱。此外还备有干净的湿热毛巾,在演唱中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供其拭面擦手,夏天还会在毛巾上洒花露水。在收瓜子、茶水费同时还收“手巾把”赏钱。戏院所售戏票有全价的整票和半价的优待票。星期日午场免费招待当地驻军。
  首批管理团队,张有声任董事长,张少吾任经理,宋有声任会计。演员方面,以潍县大戏院的班底为基础,再加潍县城老四喜班的主要成员,如花脸王永祥、小生许世成等组成了永乐大戏院的固定班底(俗称底包),这个班底外出演出亦称“永乐”。账房每天收入租金40元,故建院所欠外债5000余元,不到一年即清偿完毕。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1948年潍县解放前,先后到永乐大戏院献演的名角很多,安舒元首先来潍,著名花脸金少山与旦角海艳琴在永乐大戏院同台演出《霸王别姬》,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派旦角创始人张君秋,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等都争相来永乐演出,还有白素莲、唐韵笙、李万春、田菊林、白家麟、盖春来、黄桂秋、李宗义、裘盛戎、张艳卿、刘美君等纷纷来此献艺。
多次转手更名 木料挪建剧场
  永乐大戏院在经营中曾多次转手,多次更名,一度改名为升平舞台。七七事变前,由孙希清、谭金亭二人租用,改名菊阳社。1939年正值日伪时期,停演京剧,将戏院租给廿里堡英美烟草公司高级职员李纯忠、李宗起开设皇宫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这期间,永乐大戏院没有上演京剧,其他时间一直保持着上演京剧的传统,1941年后仍改回永乐大戏院。
  原商定戏院建成12年后归谭资九,但拖至第15年张有声仍然不交,张、谭两家起了纠纷,官司打到济南才知道,张有声做了假文书,私自将移交年限改为15年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资九按约将永乐大戏院收为己有。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阻塞,铁路中断,市面萧条,民心不安,戏院演唱时断时续,惨淡经营。在永乐大戏院先后当过老板的有张华谱、赵子林、包顺义、于冠涛、王继昌、王金永、朱景怀等。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永乐大戏院的基础戏班在5月10日开始演唱,首演京剧是《打渔杀家》。随着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市面一天天繁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京剧为传统优良剧种,格外受人欢迎,故永乐大戏院的演出业务空前兴旺。
  如此经营达四年之久,因戏院房老失修,成为危楼,继续使用恐有危险,于1953年停演拆除,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其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  齐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