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电影有着其他作品难以超越的高级感,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观众观影后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的拍摄手法独特,最擅长浪漫艺术电影,女子、旗袍、爱情这些素材常常在他电影中出现,他常以戴着墨镜的形象示人,他就是著名导演王家卫。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母亲常带他去影院
成为他的创作启蒙人
1963年,5岁的王家卫随父母从上海来到香港。到香港后,王家卫母亲没有什么朋友,所幸尖沙咀有100多家剧院,让她找到了寄托。当时上小学的王家卫,每日课程只有半天。每到下午,母亲就带他去影院。从武侠片,到喜剧片,再到吸血鬼电影,他和母亲一起看了上千部电影。出名后,无论被问起多少次“对你电影影响最大的人”,他都会回答:“我的母亲就是我的电影学校。”每当看完电影,王家卫便会将电影票贴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心得。
后来,王家卫考进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他疯狂地迷恋摄影,这期间他半工半读加入TVB的编导训练班,而后索性放弃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当中。这一写剧本就是5年,王家卫通常会去咖啡厅写作,有一次写关于喜剧的,生生地写了9个月,直到导演“辞退”他。王家卫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往往让他在快交稿时掉链子,他经常一遍一遍地修改稿件,导演们打电话来催稿,都是他母亲接电话帮忙“说谎推脱”。后来,母亲与自己都痛苦的处境让王家卫产生了做导演的想法。
擅长塑造氛围感
以弱化情节来强化情绪
王家卫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界中是极具个性的。而他本人也区别于其他导演,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都戴着一副墨镜,无论说什么都是一脸平静,回答却机智幽默。
《重庆森林》中的经典台词“我们分手的那天是愚人节,所以我一直当她是开玩笑,我愿意让她这个玩笑维持一个月。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都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阿May最爱吃的东西,而5月1号是我生日。我告诉我自己,当我买满30罐的时候,她如果还不回来,这一段感情就会过期”,不少人表示看不懂,然而这却是一个人失恋后最真实的状态。
王家卫的电影用只言片语把支离破碎的感觉放大,以弱化情节来强化情绪。影片中光影斑驳陆离,对白极致短促,人物内敛沉默,但却展现着人物内心蕴藏着的巨大风暴。或许他只是一个热爱电影,用千分之一千的精力在拍电影的导演,抑或是他把生活中不能表达的情感全部放进电影里了。所以,才有了张曼玉风情万种又暗自悲苦的《花样年华》,有了王菲傲娇可爱的《重庆森林》,有了章子怡念念不忘的《一代宗师》。
拍戏时善于临场发挥
不少演员都被“折磨”过
当所有人争前恐后地用电影讲故事的时候,王家卫更愿意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独特的人,讲述一种情感。
拍摄《阿飞正传》时,梁朝伟与张曼玉原本有一场吃梨的戏,这场戏足足拍了27次,梁朝伟回家后都哭了,然而到最后这个戏份依旧被删掉了。同样在《阿飞正传》,一场拖地的戏,刘嘉玲来来回回一直拖,演了二十几遍,拖到地面油光锃亮,王家卫却依旧不满意,又重复了十多遍,刘嘉玲满头冒汗之后,这场戏才算完美结束。
在《2046》幕后花絮中,我们不难发现木村拓哉显得迷茫,不知所措,因为他不明白王家卫到底让他演什么,而王家卫也不说。这说起来全因王家卫善于“临场发挥”,有时候只是几句对白,或者是一个概念。例如张国荣在《阿飞正传》中跳舞的一幕,这段舞该如何承接,王家卫一开始是没有头绪的,直到听到了关于“无脚鸟”的故事,这才有了大家最终看到的电影。
王家卫因为特立独行,所以也并不希望演员过早地知道剧本,反而是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特质自由发挥,所以,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每名演员的戏都是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丝的多余。
人物介绍
王家卫,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1982年,编写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彩云曲》,正式进入电影圈;198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旺角卡门》;1990年,执导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重庆森林》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7年,执导剧情片《春光乍泄》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史上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导演;2000年,执导剧情片《花样年华》,该片获得第2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奖;2006年,担任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首位华人评委会主席;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