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4版:聚焦二十大

10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读王曾《殿试卷》

(2022年10月2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房永江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朝廷尊崇,赏读北宋三元状元王曾《殿试卷》,尤感如是。
  王曾的《殿试卷》,篇幅不长,全文476字,但内容精湛,文采飞扬。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道”治国。
  《殿试卷》题目为《有物混成赋》,这里的“物”:即指“道”。混成:谓混沌之中自然生成,指淳朴的状态,引自《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殿试卷》副题为虚象生在天地之始。其中,虚象指思想意识。汉语词典解说:虚,指导政治思想、方针、政策方面的道理,如:务虚。象,凡形于外者皆曰象,如:气象、星象。
  题目既定,内容便围绕道家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无为而治的观点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纵横捭阖,气势磅礴。
  其中写混成之气:“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汪洋恣肆,志趣不凡。另如“倾毁何由,固秉持之在我;刚柔有体,将用舍以随时。”“掌握道枢,恢张天纪,将穷理以尽性,思反古而复始”的施政主张,深得真宗皇帝赞赏。
  总之,王曾的《殿试卷》,论述的是以“道”治国的政治主张。
  有道是“听其言,观其行”。纵观王曾从政之后所为,却不尽然。他39岁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相)、直至主宰中书(首相)十年,奉行的是一条尊儒方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九九载:“始御崇政殿西阁,召翰林学士孙奭、龙图阁大学士兼侍讲冯元讲《论语》,试读学士李维、晏殊与焉。”
  王曾曾上“古圣先贤事迹”。据宋祁《王曾墓志铭》记载:“上始乡学,公采圣君贤臣事,绘解为三十篇,因此劝成德美,语镂于椠,遍赐迩臣。”
  以上事例让人看到,从北宋初到北宋中期朝廷宗旨由崇道到尊儒的微妙变化,王曾从参加科举考试到入阁执政正好经历了这个历史阶段。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儒学文化自佛教东来、道教时兴以后曾经受到了严峻挑战。中国儒学只重人事,不事鬼神,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天下,不太注意对生命本性、灵魂归宿的关怀,佛学填补了这一空白。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以后,经过正统儒学家们几代努力,儒、佛、道三教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立了儒学为主,兼容佛、道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儒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宋代的主流哲学。
  宋代理学是两宋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理论思维进入一个新阶段,在整个人类认识史上也占有光辉一页。然而,宋代理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从唐代一直发端于仁宗朝的庆历前后。王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这种理论的探索和认识阶段,其《殿试卷》以“道”治国思想乃时代思潮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