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在清晨醒来时,能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王增霞常常记着这句话,并努力践行着。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韩风年
青萍之末,“风信子班”诞生
10年前的一个春天,在确定班级名字时,王增霞想到了“毛虫班”,因为她希望见证孩子们从“毛虫到蝴蝶蜕变”的过程。但是,当时班里一个情感细腻的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那不跟别人重名了?我们叫风信子班吧!”话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那时候,大家几乎都没有见过风信子这种花。当时,中国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文章《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给了王增霞极大的启发。
王增霞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读给孩子们听,最后一段话打动了所有孩子: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吧,因为,风雪再大,受伤再深,她都会拼尽全力为你开一朵最美的花。
从那以后,班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争先恐后地帮助班里的两名残障同学。那朵白色的风信子,开放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游学活动让“风信子们”拥有快乐
一间教室如果除了上课便是考试,注定是不会让孩子们快乐的。唯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使班级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吸引力。
在“风信子班”里,多的便是这样数不清的活动。在王增霞和家长们的带领下,摘樱桃、尝草莓、赏桃花、观杜鹃、爬常山……走出教室才发现,原来孩子们的笑容可以如此灿烂。
教室里的植物角,是平时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王增霞与孩子们一起见证了鱼儿生宝宝;一起种下大蒜,看它破土而出;一起种下地瓜,观察它开花和枯萎。她还和孩子们走进水厂参观、观测气候变化、走进科技馆感受机器人的神奇……共同的经历,让她和孩子们的心交融在一起。
多彩课程让“风信子们”喜获成长
孩子的收获,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需要,王增霞便会根据需要开发合适的课程。
设置“故事妈妈课堂”,源自于学生诗诺妈妈对孩子的抱怨,她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一点点优点,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班里很多家长也保持同样的做法。
学生浩然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浩然妈妈不想讲述孩子的故事,孩子的表现让她着急又难堪。但王增霞坚信浩然是善良的,只是没有发现他的闪光点。在王增霞的引导下,浩然妈妈足足观察了孩子一个月,静下心来才发现,这个时时让她生气的孩子原来是那样可爱,又是那样可怜:当听到爸爸回家的脚步声,先是雀跃,然后又有些沮丧;想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又害怕换来的是斥责。讲完故事,浩然妈妈流着眼泪说:“王老师,以前孩子不听话,总是惹事,和他交流最多的就是教训。观察孩子这些日子,改变最多的是我。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没有给孩子变好的机会。”
追求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
作为“风信子班”的组织者,王增霞真诚地面对孩子、面对家长,并慢慢地感染着他们,这间教室成为了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王增霞的教育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教育情感也更加纯净、充沛。这些年,她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也带着孩子们的故事到省外多地讲述。王增霞还先后获得潍坊市优秀班主任、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称号。
“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就像风信子的花语: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幸福人生!”王增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