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武术”二字。在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张建巧眼里,武术不仅仅是一套套动作技术,武术背后的传承与发展蕴含着更大的魅力。在青州,习武孩子们眼中的“张奶奶”正在用她的毕生所学传递着武术的魅力。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东升
从小学习武术,当老师后专授武术
晨曦朝阳中,暮色夕阳里,位于青州市仙客来南路的青州市青少年宫武术队的训练馆里,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总能看到一位神清气爽、儒雅温和的女拳师身着练功服,带领学员们练习各类拳法的身影。
只见她拳姿舒展,移步生风,如行云流水,大气又不失中和。学员们紧随其后,悉心揣摩习练,招招式式中尽显武术神韵,成为古城青州的一道亮丽风景。
她叫张建巧,今年59岁,擅长长拳、八卦掌等竞技套路。张建巧受父辈熏陶,7岁起便随父学习武术。每天早上6时,她便自觉起床,练习基本功。每天下午放学后,依然重复早晨练的功夫。虽然枯燥,但年幼的她却从不偷懒。此后,张建巧先后师从周效文、任传厚两位武术家,专攻八卦掌和太极梅花拳。
“那时候,练拳的大都是男孩子,像我这样女孩子练武的非常少。”张建巧告诉记者,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前很多好功夫都是传男不传女。可她却凭借勤学苦练的恒心,让很多老武术家对她刮目相看,也让她成为当时青州小有名气的女拳师。
高中毕业后,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对武术的一腔热情,张建巧成为了青州市青龙回民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专授学生武术。“一二年级练基本功,三年级学长拳,四年级学习刀术,五年级练棍……”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张建巧总结了一套适合青少年武术训练的经验,让她的学生在各类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1992年,张建巧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2001年,她又被评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
退休后不闲着,指导孩子们习武练功
张建巧教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很多通过武术专业考上了大学,走上了与武术相关的工作岗位。
如今已经退休4年的张建巧仍然没闲着,每逢寒暑假,她都会在青州市区的公园、室外健身场指导孩子们习武练功。每到周末,张建巧会到青州市青少年宫武术队,指导那些走上武术专业道路的学生。
跟着习武的孩子们都叫她“张奶奶”。训练场上,张建巧时而站在队伍旁边,观察学生的训练效果,时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她也会训斥想要趁她不注意而偷偷放松的学生。下了课,她则会叮嘱学生们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个动作,你总是做不标准,赶紧好好琢磨琢磨。最近天气有点凉了,晚上多穿一点衣服……
张建巧说,对于一群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来说,武术不只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术带来的自信、坚强、独立、勇敢……这些都是孩子们走向未来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
说起学生们,张建巧如数家珍:之前带的学生,哪几个得过比赛冠军、哪几个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现在带的学生,谁想去打比赛、谁想去考大学、谁想当教练、谁想进军营……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山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中,张建巧以潍坊市少数民族代表团武术队教练、领队的身份带队取得了两枚金牌。这是张建巧连续第三次带领潍坊运动员参加这项赛事了。
现在每当参加高层次的武术比赛活动,张建巧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武术以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广出去?“现在很多学生不了解武术,一方面没有接触渠道,另一方面不清楚武术具体的意义与价值。”针对这样的情况,张建巧积极指导学生习武,同时大力向学生家长宣传,将武术与当前学生锻炼身体、加强身体技能等需求相结合,让武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