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马宇琪
近日,辽宁大连一男子和朋友在一家海鲜大排档吃饭,总共消费930.9元,收款时商家“反向抹零”收取了931元,声称这是“四舍五入”。事件被发到网上之后引发热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大部分人谴责商家的行为和态度,小部分人表示“一毛钱没必要计较”。 (据中国新闻网)
难道消费者真的是在乎这一角钱吗?当然不是,消费者要的是道理,要的是态度。
在以往现金交易情形下,“抹零”原是经营者为了减少找零的麻烦,减轻对账压力,“让利于民”的善意行为。现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消费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付款,经营者完全可以做到“精准收款”。在这种背景下,“发乎情,合乎理”的“抹零”行为却被个别经营者扭曲为“反向抹零”的潜规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
商家为了蝇头小利“绞尽脑汁”,还无所谓地表示:“你要是觉得差这一角钱,我转给你好不好?”
“反向抹零”是漠视消费者权益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无疑给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泼了一盆“脏水”。商家看似多赚了几角钱,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失去了市场的口碑与消费者的信任,也会受到监管处罚,终将得不偿失。
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一分一毫不能侵占。商家若想要提高收入,应多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赢得口碑,而不是“见缝插针”来满足自己投机取巧的心理。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一定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反向抹零”明确地说“不”,该较真时就较真,不给商家任何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