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0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1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2 13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4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5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16版:穿越时空的青州石雕

龙兴寺佛教窖藏造像 神秘微笑惊艳世人

(2025年07月2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魏贴金彩绘菩萨立像(资料图片)
  北齐贴金彩绘佛立像(资料图片)
  北齐至隋贴金菩萨立像(资料图片)
  北齐贴金彩绘思惟菩萨像(资料图片)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近千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圆雕、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龙兴寺佛教窖藏造像群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
湮没的龙兴寺遗址上
出土佛教窖藏造像群

  1996年10月,青州师范学校在实施操场扩建改造工程时,发现了一处埋藏地下千年之久的佛教窖藏造像遗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年间的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
  青州,自古就是佛教兴盛之地,寺院文化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太安二年(303),青州即建有宁福寺。南燕慕容德推崇佛教,建有多所寺院;刘裕破南燕后,刺史刘善明在此建佛堂;到北魏、北齐时期,建南阳寺,历名长乐寺、大云寺等,唐玄宗开元年间,始称龙兴寺。
  自唐朝末期武宗灭佛,历经宋、金、元三代的龙兴寺开始衰落,但仍是天下名刹。明朝初年,朱元璋封自己儿子朱榑为齐王,拓地建齐王府,龙兴寺湮没。
  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具有明确刻铭者400余尊,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的作品。时间跨度近500年,而以北魏、北齐时代的为主;造像的材料以石雕为主。其数量之大,跨代之久,种类之全,雕凿之精,贴金彩绘之完好,在我国佛教考古中实属罕见,被学术界称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些造像神态逼真,形态各异,或深思,或凝视,或禅定,或说法,佛教哲学的全部思想和智慧,通过这些精美的造像展现了出来。特别是施以贴金彩绘之后,更加显得神圣端庄、华丽高雅,令人叹为观止。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精品先后在北京、上海以及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士展出,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种类上分,主要有背屏式佛三尊像、圆雕式单体佛造像、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等。
背屏式佛造像众多
体现青州独特风格

  龙兴寺出土的背屏式佛造像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有数十件,高的达305厘米,小的仅50厘米左右,以北魏、东魏、北齐时期为主,部分带有题刻,标有明确年份。
  这批背屏式造像,雕凿艺术极具特色,体现了古代青州地区独特的造像风格。造像背屏顶部多为飞天和火焰纹,个别有翔龙,还有彩绘及阴线刻出的火焰纹和莲花。主体造像有的为一尊,有的为三尊或五尊,三尊最多,五尊较少。主尊多为彩绘佛立像,像作高肉髻,面相较长,嘴角含笑,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头后莲花项光。佛像面部贴金,朱唇,红色袈裟,项光、背光皆彩绘。左右胁侍菩萨,亦为圆形顶光,中有双层莲瓣装饰;戴冠,宝缯上扬,冠前有主要饰件;额前梳五个圆形发辫饰,黑发从耳后分左右两股,自肩部垂至臂侧,呈上下两层。两肩之上有圆形发卡饰件,饰件下有彩带飘至腰间。菩萨面部清秀,长眉棱角清晰,眼微睁,如弯月,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双耳下垂。颈佩项圈,项圈下雕忍冬花纹佩饰,帔帛从两肩下垂,在身前缠绕至腿部后,左右交叉,上卷至双肘间,然后再飘然下垂。菩萨上身袒露,或穿斜衽内衫,下着长裙,裙结系于腹部,裙下摆外移,并多层重叠,跣足立于莲台上。造像的主形冠饰件、发卡饰件,项圈上贴金。服饰以朱红、孔雀蓝、石绿等彩绘,发涂黑色。主尊和两侧胁侍间,下部刻有翔龙,龙嘴吐出水柱,水柱顶端为莲茎、莲花、莲叶等,托出胁侍所立之莲台。
圆雕式单体佛造像
风格变化较为鲜明

  龙兴寺的圆雕佛单体造像,鲜明地体现了从秀骨清像到丰满圆润的风格变化。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佛像,主要集中在北魏末年至北齐时期,其中尤以东魏、北齐时期的造像居多,而且最为重要。北魏末年到东魏,是青州佛教的大发展时期。这时的石雕佛教艺术作品,可以说最能反映地区的差异。此时,青州地区佛像肉髻为细且高的形状,这种细高形的髻在佛像头顶极为突出。这种高髻,再配上螺纹、图涡纹、波浪纹等发饰和孔雀蓝的彩绘,使其头饰极为特殊。佛像的面目清瘦,弯眉,丹凤眼半睁,鼻呈蒜头状,小嘴上翘,双耳下垂,这一切,将那亲切自然的面容刻画得栩栩如生,永远微笑着面对世间,宛如有什么话要对人们讲述。
  北齐佛像基本上为圆雕。从这一时期的200余尊单体圆雕佛像分析,可以归纳出两种类型:一类是身上有凸棱垂纹袈裟的佛像,它们面部较长,额部较平,眼微睁,鼻上部略凹,鼻梁平直,颧骨较高。袈裟垂纹成二行下垂,在下身显出双腿。另一类是穿浅线袈裟的佛像,身上无任何线条,仅有肢体突出部位表现其身材,这种雕琢技法,为北齐时期我国佛教造像雕刻的一种标准式样,而这种式样的佛头像,多为面部呈圆形,头顶部略尖,额较宽,鼻梁从额中直下并略带弧形,双眼微睁,颧骨较矮,嘴较小,下颌较突出,双耳下垂,窄且长,五官较为集中。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诸佛的面孔,带着矜持而又深邃的微笑,没有愤怒,没有痛苦,没有轻蔑,甚至看不到悲悯。他们颌首垂眉,双目微闭,无视万物,却洞悉人情世态,唯留无言微笑与众生。
  无论谁站在佛像面前抬眼凝视时,都会被那纯净的笑容所打动……
  青州佛像神秘的微笑,亲切、自信、从容、舒放,最动人心魄。因此被称为“青州的微笑”,微笑千年,惊艳世界。
单体圆雕菩萨造像 雕琢技艺十分高超
  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中有大量的圆雕菩萨造像,就审美价值来说,是最被人们称道的。并且,这些圆雕菩萨单体造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北朝时期的菩萨,以北齐的居多,并且呈现出逐渐发展的造型特点。从过去的缯带束发,发展为头戴极为精细的宝冠,额前留发由中分式到留成五个圆形发饰和多种形式的发饰,面相从清瘦逐渐发展为丰满,眼睛由凤眼半睁到柳眼微睁;由面部童稚气较重到逐渐成熟、稳重。这一系列头部的发展变化以及能表达内心世界的眼神和甜蜜的微笑,都被雕琢得出神入化,生动逼真,使人一看到它,如遇久别重逢的知己。这种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往佛教艺术品很少见到的。
  菩萨的项圈是必有的装饰品,而这批菩萨的项圈精美别致。北魏晚期,项圈多为较简单的圆轮状。有些在下边有一箭头状的小坠;之后,小坠逐渐淘汰,变得复杂化,成为小圆坠加花纹图像;至北齐时,出现大联珠上坠瑞兽头,兽头嘴吐出多个花蕊和小联珠的极为复杂而精美的项圈。
  除项圈以外,菩萨雕像非常着重装饰。菩萨的双肩上有从耳后垂下黑发上的圆形饰物和束发长带;双肩的披帛交叉垂至腰间,再卷至双肘,然后飘然垂下;似玉米状的璎珞分两股下垂,在腰部连于臂上,然后下垂至腰间再上卷,璎珞均用珊瑚连接;裙带有的系成蝴蝶结,有的上面刻出精细的图案;腰上挂满玉佩;腕上戴有圆镯;手执莲蕾、宝瓶、桃形饰件等等。
  这些装饰完全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北魏时期的菩萨没有璎珞、玉佩、圆镯,裙带没有饰物,仅有一圆形项圈,披帛从双肩飘飞而下,于膝间交叉上卷至肘部,然后飘然下垂,菩萨双手执瓶、莲蕾及桃形饰物。北齐时,菩萨的装饰变得十分复杂,它们有各式各样的项圈、有精致的璎珞、有连接璎珞的大型圆璧、有含苞待放的荷蕾和其它饰物,这些装饰物再配上曲折多变的裙褶和裙摆,以及那开始出现曲线美的身材,使这些菩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北齐时期菩萨的装饰在东魏时期菩萨的基础上,还出现刻有精美图案的宽博裙带,手腕上出现圆镯,有的手臂上出现臂钏,腰间除裙带及璎珞外,还佩挂有多条串饰,且这些装饰品都用黄金等色彩绘,其富丽堂皇的程度不亚于宫廷中的贵人。这一切,都为唐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
古刹龙兴寺
  青州龙兴寺,又名“南阳寺”“长乐寺”等。始建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唐宋,共存世800多年,是当时全国著名寺院之一。
  史载,刘裕破南燕后,任命刘善明为青州刺史。同时,流落南方的青齐士族纷纷返回,带来了南朝更为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初,刘明善在此辟建宅院,院内建有佛祖供奉场所,香火兴旺,人们称之为“佛堂”。到北魏、北齐时期,青州地位十分重要,被统治者称为“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刘善明宅院的佛堂得以不断扩大规模,后扩为寺院,因寺址在南阳河边,北齐后主高纬赐额“南阳”,故名南阳寺。隋朝开皇元年,改名长乐寺,又称道藏寺。唐朝武则天掌权,崇佛抑道,佛教得到大发展,长乐寺改名大云寺,为全国八大寺院之一。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整顿佛教寺院,始称龙兴寺。
  龙兴寺由6座大殿和众多僧舍组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殿等主要建筑规制齐全。北齐武平四年(573)《临淮王像碑》称南阳寺为“正东之甲寺”“寺中有泥塑像高三丈九尺”,这应该是当时最高的泥塑像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于天宝年间做北海太守时(治青州),曾书“龙兴之寺”四个遒劲大字,作为该寺匾额,并篆刻于《临淮王碑》。元于钦《齐乘》中载:“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为淘米涧。”佐证了该寺位置所在。
  唐宋时期,随着寺院经济的膨胀,龙兴寺不断建立别院来扩展自己的规模,成为威名海隅的官方大寺。宋金之交,朝代更迭,战火连绵,寺院始渐衰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封儿子朱榑为齐王,拓地建齐王府,寺址遂湮,地上建筑荡然无存,龙兴寺从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龙兴寺现存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考古勘测结果表明,该寺院早期建筑遗址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13年5月,青州龙兴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释正开法师和全国著名画家、佛门禅师夏荆山老居士大力筹措,重建龙兴寺。重建后的龙兴寺易址于驼山脚下,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弥陀殿、藏经楼、佛学院、画院、钟楼、古楼等建筑,是青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国内十个大型佛教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