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友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后来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
孩提时的我,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端午节,总能吃上一个用荷叶包裹着糯米和红枣的大粽子。外形不太美观的粽子,热热的、糯糯的、甜甜的,夹带着荷叶的清香。那时的北方农村,大米本就很少见到,糯米更是稀罕物。但每年的端午节,母亲总是像变戏法似的,让我们吃上一个又大又甜的粽子。在我的童年,端午节的味道就是这糯糯甜甜、带着荷叶清香的味道,成为我对端午节最深的记忆。
母亲是他们那个年代的高小毕业生,在目不识丁之人占了大多数的农村,已算是高材生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就是母亲在我六七岁时讲给我听的,还教我背诵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古诗。在我懵懂的认知里,知道了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的习俗从汨罗江畔传遍了中华大地,延续至今。
那时,我见的粽子多是三角形状,用绿绿的粽叶包裹着。而母亲为什么用的是荷叶呢?后来等我懂事了,渐渐知道了原由。为了让家人在端午节吃上粽子,母亲想尽了办法。包粽子用的糯米,是她用自家粮食与别人家换的。后院的枣树,每年秋季成熟收获时,她总会预留下一些,以备来年端午包粽子用。当地没有包粽子专用的箬叶竹,她只好就地取材,用村口荷塘里的荷叶。母亲包的粽子,虽然看上去不算“正宗”,但吃粽子的快乐会在我的脑海里盘踞很久。那时的日子虽说清苦了些,心情却是欢愉的。再拮据的日子,生活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母亲如是说。
如今,粽子的品种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广东肇庆裹蒸粽、潮汕双烹粽、浙江灰汤粽、北京小枣粽等经典品种,以及近年流行的玫瑰红茶粽、藜麦粗粮粽等新式口味,在超市里都能寻到。
参加工作后,每到端午节,我都会买上一些粽子送回老家,让母亲也尝一尝这些天南地北各种风味的粽子。虽然母亲一直唠叨着不让我乱花钱,却掩饰不住她吃粽子时,嘴角那一抹开心的微笑。
现在母亲已过世多年,客居潍坊的我每到端午节时,总是想起母亲包的荷叶粽子。那糯糯的、甜甜的、清香的味道,已然成了我心中乡愁的味道。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晨起暮落的西园街市场,聚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空气中已弥漫着淡淡的粽香。这粽香,是包裹在心心念念里的一缕诱人的乡愁,令已“身在他乡为故乡”的我,又想起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