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今年是5月11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现代的母亲节则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组织了一场追悼会,向所有参加活动的母亲送去了500朵白色康乃馨,从此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关于母亲花,其实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有了,那就是萱草,它的花语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借助萱草来歌颂、祝福母亲的?
花开中华三千年
萱草是中华大地的乡土植物,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栽培历史长达三千年。它是阿福花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叶似兰花,细长、繁茂,花似百合,花瓣反卷、花蕊伸出,多为橘色、黄色,娇艳动人。看似纤细娇弱的它,却有着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萱草位列世界三大宿根花卉,而宿根花卉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大而粗壮的主根,能越过严冬延续生命。它的生长点每年移动,形成新的植株,因此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作为宿根花卉的个中翘楚,萱草虽喜温暖、潮湿,但也耐严寒、抗干旱,在庭院、屋角甚至沟边、山野,所到之处皆可为家,不惧土壤贫瘠或环境荫蔽。严冬里,萱草在地下静静休眠,待到春风拂过之时,便能欣然复苏,恢复一身青翠,花开嫣然。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虽然每朵萱草花绽放的时间只有一天(也因此英文得名daylily,意为一日百合),朝开暮谢,但是每枝花莛(草本植物的茎)可以次第开花数十朵,因此整株萱草的花期算下来能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是经典的长花期品种。
优点如此之多,难怪萱草会深受国人喜爱,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它的身影。在汉朝以后,萱草的栽培渐趋广泛,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在家里的庭院中种植萱草。三国时期诗人曹植曾写下“光彩耀晃,配彼朝日”的诗句,来赞美萱草的光彩鲜艳,可以辉映太阳的光华。到了南朝梁元帝时,许多娱乐场所开始种植萱草。唐朝时玄宗的皇宫兴庆宫中也栽种了萱草。唐代诗人李峤在诗作《萱》中用“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来赞美萱草色泽润莹如同仙人常饮的甘露,香气馥郁如同少女散发的气息。可见此时萱草的种植已经更为普及,上至皇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它喜爱有加。
在赏花、插花之风盛行的宋朝,萱草成了当时常见的瓶花之一,被人摆放在家中细细观赏。如宋朝洪咨夔在《夏初临》词中写道:“铁瓮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那时的人们也十分欣赏由萱草营造的户外景观。在园林中,将萱草植于路旁、水畔或山石之侧,都是美景一隅。宋朝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将“南湖观萱草”列为当时的一大“赏心乐事”。萱草独特的品格也被文人雅士所欣赏、赞誉,如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句:“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就这样,坚韧多姿的萱草在中国古代通过广泛种植,成为日常生活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乡土植物。
古代以萱草代指母亲
《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
《诗经疏》云:“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性强健、耐寒,适应性强,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阴。古时常种植于庭院北侧,而此处又常是母亲和家中眷属的居处,故而人们又以“北堂”“萱堂”代指母亲。
古时候男子从军远征,在北堂旁边种上萱草,母亲见到萱草花,便可缓解对儿子的牵挂之情。
西汉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大战于荒漠,血战八天八夜,力竭而降。在此之前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常有往来。后来,苏武返国,而李陵因为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不能回归。他置酒为苏武送行,席间李陵悲喜交集、感慨万千,作出诗句:“亲人随风散,历历如流星。三萍离不结,思心独屏营。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
古人在诗赋中用萱草赞誉母亲
唐代诗人孟郊命运坎坷,仕途多蹇,连续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在孟郊46岁那年,母亲让他再次赴京城赶考。当孟郊半夜醒来时,看到母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远行要穿的衣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泪眼婆娑,悄然起身,借着月光在堂屋的台阶旁栽下几株萱草。在临行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孟郊有感而发,吟诵《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宋代朱熹的《杂记草木九首 其七 萱草二》曰:“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这首诗表达了其乐融融的怡然之情。宋人戴复古有诗云:“结屋邻苍海,开门面翠屏。堂前萱草绿,寿母鬓丝青。”元代王冕有诗曰:“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这两首诗都以萱草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祝福。
萱草入画献给女性长辈
在古代,画家们也常常以萱草入画,献给母亲或女性长辈。明代宫廷画家李在有一幅传世佳作《萱花图》,画中一枝萱草向右上方斜伸,茎梢数朵萱花以淡墨细笔勾点,或盛开怒放,或含苞待放,端庄秀丽,清雅温馨。画面左上角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上看,此画是为赞颂母亲而作。
明代画家徐渭为给“沈太君”祝寿创作一幅《柏萱图》,以萱草代指“沈太君”,松柏代表长寿,并题诗曰:“柏树犹言是百年,堂前萱草镇长鲜。是谁炼得丹砂气,碧蒂朱花似铸然。”
明朝画家唐寅也曾画《萱草图》为母亲祝寿,表达美好祝愿,题诗曰:“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
清代画家李鱓画有用作祝福的上乘之作《松萱桂兰图》,尽管不知为谁所作,但肯定是一位女性年长者。画家将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时令花卉——松、萱、桂、兰置于同一幅画面中,构图和谐,各取其美好的含义,有高寿、母爱、坚贞、高雅的品质。画幅左上方有华喦的题跋:“唯桂有子,唯兰有孙,松萱同寿,瓜瓞连登。”祝愿女主人健康长寿,子孙满堂。
萱草具有母亲的品格和博爱。曹植有赋讴歌萱草华美晔煜,懿行嘉德,其《宜男花颂》曰:“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和琴瑟。固作螽斯,惟立孔臧。福齐太姒,永世克昌。”
萱草寓意奉献、快乐
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萱草都是一往无前、坚韧不拔地生长着。在百花园里,她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也没有梅花那样傲霜斗雪,万人景仰。然而,她依然亭亭玉立。萱草花是一种奉献之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她藏匿不露,不去凑热闹,也不争春。而待到百花消逝的初夏,她悄然开放,消除世间的一切忧愁,为人间洒满亲情,让人无忧无虑,天天快乐。
清代画家金农在《萱草图》自题道:“花开笑口,北堂之上,百岁春秋,一生欢喜。从不向人愁,果然萱草可忘忧。”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当人们身患病痛时,它化成良药,医病疗伤,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宋人家铉翁有《萱草篇》诗云:“诗人美萱草,盖谓忧可忘。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庶以悦亲意,岂特怜芬芳。使君有慈母,星发寿且康。”
据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