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依偎的怀抱,到长大后电话里的叮咛,母亲的爱藏在一针一线、一粥一饭里,藏在那些漫长无声的时光里。我们与母亲之间,有过甜蜜温馨的回忆,也有过摩擦碰撞的瞬间。本周日就是母亲节了,快来分享你和母亲的故事,用文字致敬这份独一无二的爱。
□本报记者 张沁 张敏
铁皮泡芙(35岁 奎文区)
是母女,亦是最好的旅伴
母亲与我,是母女,亦是旅伴。
十余年来,我们携手走过许多地方,足迹遍布国内外。越南的河流上,泰国的夜市里;南京的梧桐树下,北京的胡同深处,都留下了我们母女的身影。
去年在武汉,我们共食一碗热干面。酱汁浓稠,芝麻香气扑鼻,母亲吃得额角沁汗,却仍不忘将碗推向我这边。登黄鹤楼时,她走得慢,我便也放慢脚步。登顶后,她忽然指着远处说:“看,长江多像一条银带子。”我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竟觉得这个比喻新奇有趣。原来在母亲眼中,世界是如此模样。
在杭州西湖边,我为她拍照。她总嫌自己不上相,我便教她摆姿势。她学得认真,像个听话的小学生。拍完照,她又要看效果,若是不满意,便嗔怪道:“你怎么把我拍得这样老?”我只得重拍,直到她满意为止。所有的照片我都用心地存在手机里,偶尔翻看,便想起那天的阳光与微风。
旅途中,母亲变得不像母亲。在桂林的竹筏上,她会因船夫的歌声而开怀大笑;在重庆的火锅店里,她会和我抢最后一片毛肚。这些时候,我常恍惚觉得,面前这个活泼的妇人,与家中那个操劳的母亲判若两人。
如今想来,这些旅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母亲在旅途中所展现的另一面,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她。我们不仅是母女,更是一起看世界的同伴。未来的路还长,我希望能继续牵着她的手,走过更多的山川湖海。
孟荣(31岁 高新区)
母亲的爱,在琐碎中温暖如初
天刚蒙蒙亮,我就听见厨房里传来做饭的声音。推开门,看见母亲正系着那条褪色的蓝色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她左手扶着腰,右手拿着长勺在砂锅里慢慢搅动。“妈,您怎么起这么早?”我揉着惺忪的睡眼问道。母亲头也不抬:“小宝最近消化不好,我熬点山药小米粥。”她手腕上还贴着膏药,动作却依旧利落。宝宝在房间里哼唧起来。母亲立刻放下勺子,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你去洗漱,我来。”她抱孩子的动作比我还熟练,轻轻拍着宝宝的背,哼起那首我小时候听过的童谣。
午后阳光正好,我看见母亲正在翻看我的育儿百科。她左手按着书页,右手在本子上认真记录,“飞机抱缓解胀气”“顺时针按摩小肚子”……“妈,您记这些做什么?”“现在养孩子讲究多,我们那套老方法该更新啦。”她的字歪歪扭扭,却是一笔一画。
下午,宝宝睡得正酣,母亲得空整理宝宝的衣物。每一件都用手掌轻轻抚平,按颜色分类叠好。“妈,怎么不跟着孩子一起补补觉?”她被我吓了一跳,笑着说:“睡不着,顺便把这些衣服理理。”给宝宝换衣服时,发现每件衣服的标签都被剪掉了。母亲在一旁解释:“标签磨皮肤,你小时候总哭闹,后来我发现是这个原因。”
晚上哄睡时,宝宝突然大哭不止。母亲接过孩子,轻轻按摩他的小肚子,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渐渐地,宝宝在她怀里安静下来。我站在门口,看着月光下这一老一小的剪影,突然明白母亲的爱,就藏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像那锅熬煮多时的小米粥,平淡却温暖。
晓龄(38岁 潍城区)
从严厉到温柔,我们终于读懂彼此
人到中年,回过头去看,才发现母亲的严厉里藏着多深的爱。小时候不懂,总觉得她苛责;长大后才慢慢明白,那些年她用尽全力教我做人做事的样子,是多么不易。小时候母亲对我特别严厉,记得有次我数学考了七十多分,不敢拿给她看,结果还是被她发现了。她不仅让我重做整张卷子,还罚我站了一下午墙角。那时候觉得她真狠心,可现在想想,我的认真和自律,还真是她这么“逼”出来的。
如今我到了中年,母亲也老了,头发全白了,脾气反倒温和了不少。她现在特别喜欢旅行,一听说哪个地方风景好、有好吃的,眼睛都亮了。我就尽量抽时间带她出去走走。
去年我们去了云南,她在洱海边笑得像个孩子,一边拍照一边说:“这地方比电视上还好看!”还有一次我们爬黄山,我劝她别太累,她却摆摆手说:“没事,我能行。”那股倔劲,跟小时候逼我写作业时一模一样。
其实我现在懂了,她不是非要我有多出息,只是希望我以后能过得踏实、有选择。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明白她的那份牵挂。她不善表达,但我知道,她愿意跟我去任何地方,是因为只要我在身边,她就安心。
以前她陪我长大,现在我想陪她慢慢变老。人生走到这个阶段才明白,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我很幸运,还能牵着她的手,一起去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