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临近,风筝生产企业都忙碌起来。3月28日,记者走进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时,看到这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辆辆车往来穿梭,满载着各式风筝发往全国各地。
当天,记者走进潍坊市坊子区得利风筝厂,十几名工人正在赶制订单,印刷、裁剪、缝纫、组装……每只风筝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工。已加工好的凤凰、金鱼、蝴蝶等款式的风筝色彩鲜艳,即将发货。“风筝会临近,这几天订单格外多,从早忙到晚,一停不停,这1000多只风筝将发往上海。”该厂负责人王晓春正在和工人一起打包。
其实,每年春节前后得利风筝厂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忙到潍坊国际风筝会。“每年三四月份是风筝的销售旺季,我们一年销售80多万只风筝,这两个月能占到总销量的一半。”王晓春说,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知名度逐年提升,王家庄子村的风筝也越飞越高,销往全国各地。
潍坊风筝文化源远流长,风筝产业发展兴旺,全市共有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产值20多亿元,其中80%以上的风筝都出自王家庄子村,目前村里超过一半的人从事风筝产业。
当天,记者还走进潍坊市坊子区大山风筝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每个房间都是一道生产工序的“车间”。大山风筝厂生产的风筝以蝴蝶、彩条、卡通等传统图案为主,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国外。该厂负责人孙月梅说,除了大客户下的订单外,每年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他们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都会增加不少。比如,平时一天生产3000只风筝,到了三四月份,一天生产5000只,而且这些风筝不愁卖,生产完立马发往全国各地。
据潍坊风筝协会副会长、潍坊现代风筝合作社秘书长王铁源介绍,王家庄子村现有风筝企业60多家、就业村民2000多人,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近万人,年产风筝9000万只,生产的风筝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