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良
今年的元宵节,是在外地过完年后回家乡过的,那份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它像一股温暖的溪流,在我心间缓缓流淌,让我沉醉其中。
我的童年正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物质较为匮乏,但村里的人们依旧把元宵节过得热热闹闹。
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口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里面放上蜡烛,照得周围红彤彤一片,预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小孩子玩耍的灯笼,则是父辈们用高粱秆、红纸做成的,形状单一也不美观,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喜欢,开心地挑着灯笼满大街跑。
所谓的过节吃元宵,多数家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当时,我家里的条件在村里算是好的,母亲能给我们做一点吃。一人顶多三五个,尽管口感有所欠缺,但充满了甜蜜,充满了家人的爱与情。我们吃得那般香、那般甜。
那时,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白天,人们观赏村里组织的踩高跷、跑旱船等活动。其中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小孩子特别喜欢,经常跟在他们身后玩。晚上,我们则跟着大人到邻村看耍龙灯。耍龙灯是个既刺激又危险的娱乐项目,寓意龙腾虎跃、平安喜乐。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几支队伍轮番上阵,每支队伍十几人,竞逐比拼。龙灯外用白布作套,绘上龙纹图案,里面放着蜡烛,耍起来可谓活灵活现。队员们共同舞动,合力摆出各种造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放“滴滴金”是孩子们在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每年母亲都会买上几把,晚饭后,我们拿着几支“滴滴金”,点燃后火花四溅,甚是好看,满足和幸福洋溢在脸上。
时隔多年,有些往事已经淡忘,唯独儿时过元宵节的情景,永远地留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