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后,孩子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然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也成为影响孩子们视力健康的因素。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家校协同,常抓不懈。为此,记者整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眼注意事项,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整理
早检查早预防
中小学生正处于屈光发育的敏感期,定期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可以清楚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值或近视状况。家长应主动关注孩子眼健康,发现孩子如有视物眯眼、皱眉、歪头、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眼科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和矫治,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治,控制近视发生发展。
另外,提醒家长一定要重视儿童的远视储备值。近视防控千万条,预防为第一条。远视储备值是监测屈光度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过早过多地近距离用眼,一些孩子在6岁前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正常情况下,6岁儿童的远视储备值应在+1.0D至+1.5D。切实保护好正常的远视储备,避免其过早过度消耗,能够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家长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孩子近距离用眼,有效保护孩子的远视储备值。
多参加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近视方法。户外活动可间歇进行,增加户外活动频次。建议每天在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
光照充足也是户外活动的关键因素。如确有不便到户外,也可到阳台或窗边“目浴阳光”。即使阴天,户外的光照强度也比室内大,因此,阴天户外活动对近视防控也有一定效果。
球类运动是很好的户外运动项目,如踢足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在打球时,双眼追踪球类远近运动轨迹,可以有效锻炼睫状肌,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跑步、做操、集体玩耍、游戏、散步等也都是不错的户外运动方式。
保证充足睡眠、不挑食
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还有益于视觉发育。因此,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规律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暴饮暴食,做到营养均衡。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类、豆制品和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少喝含糖饮料。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有益于视觉健康的食物。
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坐姿正确能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书写、阅读时要保持用眼距离合理、头位端正,坚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约10厘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不要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更不能在行进的车厢里看书。
孩子学习时需要有良好的光照,光照不合理会给孩子的眼睛带来不良影响。家长应改善家庭视觉环境,将孩子书桌放在室内采光较好的位置。白天学习时,充分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避免光直射到桌面上。晚上学习时,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辅助光源,减少室内明暗差,使桌面光线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台灯要有灯罩,摆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观看电子屏幕要注意适时休息,建议看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约6米)外至少20秒以上,即“20-20-20”口诀。3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学龄前儿童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儿童青少年每天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1小时。
使用电子产品,建议选择次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不建议使用手机。总体原则是屏幕越大,分辨率越高。根据环境调整亮度,周围环境较暗时,应开启灯光照明,避免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使用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厘米,视线微微向下,电脑屏幕的中心位置应在眼睛视线下方10厘米左右,能有效减轻眼睛干涩、视疲劳等。
及时缓解视疲劳
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推拿、穴位按摩,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达到刺激神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的目的。做眼保健操时,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适中,以感觉到酸胀感为宜。临床研究表明,与不做眼保健操相比,经常做眼保健操可以改善主观视疲劳症状,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容易产生眼睛干涩、视疲劳等不适,可以闭目休息或眺望远处,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多眨眼睛,让泪液充分湿润眼睛。
热敷也是缓解眼睛干燥和疲劳的有效方法之一。若干眼严重,可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必要时应去正规眼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眼表功能分析,查明原因,对症干预。矫正不到位的屈光不正易导致视疲劳,应在正规眼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视力、屈光度检测,并进行相应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