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智慧,蕴藏在上下五千年无穷无尽的探索、实践和沉淀中。中医讲究传承,老中医是瑰宝,而世代传承更是瑰宝中的瑰宝。在潍坊,就有这样一位中医世家的后代,他传承祖辈、父辈医术精华,中西并用,挽救了无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疑难病患者的生命。他,就是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树庆。
□文/本报记者 王路欣
图/本报记者 李淑蒙(署名除外)
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学医
中西并用研究疑难病症
“像您这样的痛风患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饮食,烟是绝对不能抽的,海产品也不能吃,我给您一个小窍门,熬稀饭的时候,可以加一点水碱。”1月20日,王树庆向一名患者说道。
王树庆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中医事业。曾祖父王在孝是清末民初潍坊名医,曾在临朐县仁寿乡降疃社洛村(现昌乐县鄌郚镇洛村)创办益生堂药铺。王在孝对医术精益求精,师古而不泥古,尤其擅长治疗温热病和妇科病,屡治屡验。而王树庆的父亲王明锡,是益生堂第二代传人。
“我自幼就是闻着中药味长大的,对中药橱、中药饮片、药碾子、戥子秤、牌匾等有着天然亲近感。”王树庆回忆,见彼疾苦,若己有之。他经常跟在父亲身后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医药知识,他最感兴趣的是到山上和田间地头采药,回来后再加工、炮制并配制膏、丹、丸、散等中药剂型,这些都为他后来系统学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9年,王树庆参加高考被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他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时,并没有特别高兴。随后,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读师范的机会,又奋力拼搏一年,终于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
1985年,王树庆本科毕业后分配至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5年后,他又踏上了读研和进修之路,来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学习西医专业知识。
40余年来,王树庆致力于血液病、肿瘤等疑难病症的中医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将中医络病理论运用于血液病治疗,疗效显著
时年40岁的韩先生,是一名造纸厂工人,患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十余年,当时到国内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曾服用当时最新药物环孢菌素A(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缓解后又复发,再服用该药物治疗时却没了效果。韩先生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听说王树庆专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消息后,绝望中看到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就诊,经用补肾活髓通络方剂治疗半年,病情基本治愈。之后,韩先生又坚持服药半年,最终康复。
王树庆表示,普通人患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往往选择西医疗法,通过手术、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治疗,这些方法具有创伤大、易复发等副作用,让患者饱受折磨不说,还要承担巨额医疗费。将中医的络病理论运用于血液病的治疗,采用补肾活血通络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抗凋亡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
韩先生并非个例,之后,王树庆又接连为不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春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活力
赓续数千年,中医正青春。为了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王树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后继人才。“中医药历经千载而不衰,究其根本,在于传承。”王树庆说。2005年,王树庆带领学术团队率先成功申报了潍坊医学院(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点,之后,又相继获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王树庆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也为后来获批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争创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王树庆还在积极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王树庆被省卫健委评为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四批指导老师,通过师承教育师带徒模式共带徒弟十余名,为我市中医药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袭白衣,夙兴夜寐,医者之心,师者之情。今年66岁的王树庆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继续为传承中医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名医小档案
王树庆:山东名老中医药专家,潍坊资深名医,潍坊名中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血液与肿瘤学学科带头人。
擅长: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食道癌、肺癌、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各种恶性肿瘤,中医内科及妇科疑难杂症,中风后遗症,脑血管供血不足,产后体虚、身痛、怕冷、多汗等,在国内率先采用补肾通络活髓法配合脐带血干细胞输注中西医结合抗凋亡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坐诊时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周一、四、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