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DNA中有多少种个性编码

(2024年11月0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个性,通常被认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或是通过经历不断塑造而成的。但在科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并非全然依赖于环境的影响,遗传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有多少种个性编码存在于我们的DNA中呢?

  个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大脑科学家对几项双胞胎和收养研究进行了回顾,近日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上的综述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在30%-60%的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些研究比较了同龄双胞胎的性格特征,他们的DNA完全相同,研究一致发现,同卵双胞胎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也比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或被收养的孩子在个性方面更相近。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42组遗传变异(与DNA中的727个特定区域相关)与个性密切相关。当然,环境因素(如童年经历和文化影响)也在塑造个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不利环境(如被忽视、虐待或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这是因为不良环境激活了冲动基因,否则这些基因可能处于休眠状态。同时,那些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情温和的可能性更大。
  
  多大年龄形成个性
  个性发展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性格在一生中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变动状态的。然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个性(气质)早在4个月时就能观察出来。气质由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包括情绪反应和自我调节。例如,当婴儿看到玩具表现出明显的肢体运动时,就被认为具有高度情绪反应。如果婴儿微笑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表明他的个性偏于外向。
  美国普渡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性格特征在整个童年期和成年期持续变化,特别是在20岁-40岁之间。
  
  哪些个性是能遗传的
  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数据,有些基因变异与个性的相关性较强。例如,DRD2基因和DRD4基因变异与寻找新体验的愿望有关,KATNAL2基因变异与严守纪律和谨慎相关,PCDH15基因和WSCD2基因变异与社交功能有关,MAOA基因变异与性格内向有关,AGBL2基因和BAIAP2等基因变异与焦虑抑郁有关。
  
  成年后还能改变个性吗
  性格特征会在一生中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对14岁至77岁的受试者进行的长期调查发现,个性在一生中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低。虽然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20岁至40岁期间,但也有可能发生在中老年阶段。这表明,即便在成年后,个性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导向的神经可塑性等方法,我们依旧能够重塑自己的个性,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那么,个性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然而,我们已经可以确定的是,从基因中分析个性编码,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自身特质,也可能为未来心理健康和教育策略的制定带来新的启示。在个性这条浩瀚的海洋中,遗传与环境共同编织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令人期待的未来,或许正是从这些基因中的秘密开始的。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