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曹潇予
10月30日,记者走进寿光市营里镇北南河村的“寿北一苹”苹果园看到,眼下已经进入采摘末期,剩余的苹果红灯笼般挂在枝头,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彩,喻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营里镇乃至寿光北部特色种植业中,这处果园意义特殊:不但年岁长、规模大、效益好,而且以一届又一届村党支部掌舵赋能,让苹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果农杨乐香今年50多岁,见证了果园的发展。她告诉记者,30年前,村党支部响应上级号召,依托村庄紧靠交通要道且拥有几百亩红土地的优势,发动群众种植苹果。由于土壤好,种出来的苹果又甜又脆,特别是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糖心”,口感和营养价值再上一个档次,深受消费者欢迎。每年到了收获时节,众多市民和附近的企业都会上门求购。又红又大的苹果,加上红红火火的销售景象,成为秋季寿光北部地区的一道风景线。
“极少出现滞销现象,最贵的时候每公斤能卖10多元,近段时间每公斤能卖8元多,收入还是不错的,种植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杨乐香自豪地说。
当然,北南河村的苹果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段时间曾出现质量下降、价格无序竞争等问题,影响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时刻,村党支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里里外外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组织果农成立合作社,邀请专家上门传授先进的管理技术;注册了‘寿北一苹’商标,提高知名度;在村里设立分拣包装车间,将社员种植的个头大、颜值好的苹果放到手提箱包装出售,提高了卖价;引导社员协商定价,调动了所有社员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子江说。
多年来,通过领办合作社,北南河村持续做强苹果产业,不但让群众增收有保障,而且促进了集体增收。靠这些收入,村里建村史馆,办“幸福食堂”,民生实事一桩接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