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潍美风光

16版:光影记录

跨越年龄界限
年轻人也钟情李宗盛

(2024年10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前,在李宗盛“有歌之年”巡回演唱会重庆站现场,与他共唱经典老歌的不只是中年人,更多的是会聚在体育馆内的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流行音乐不断更迭,但总有一些声音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触动不同年代听众的心弦。李宗盛,这位在华语乐坛被誉为“音乐教父”的传奇人物,便是这样一个跨时代的存在。自2023年李宗盛“有歌之年”巡回演唱会重启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听众,尤其是“95后”“00后”,纷纷表示对其音乐作品的喜爱。

李宗盛的歌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中,不乏引起不同年代听众情感共鸣的歌曲,李宗盛的音乐创作,正是这样的经典之作。从《凡人歌》中对生活的淡然与坦然,到《山丘》里对岁月的深沉思索,每一首歌都如同一幅幅细腻的人生画卷,缓缓展开在听众面前。
  “经典之所以永恒,是因为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李宗盛的歌曲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编曲,却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资深乐评人南雷雷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李宗盛的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演唱风格,打动听众的心灵。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正是因为它们捕捉到了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体验。”
  此外,经典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它们具有时代的印记。资深音乐制作人卡先生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音乐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至今为止,李宗盛已创作、制作300多首歌曲,与近70位歌手、艺人合作过,经典作品的传承也是其永不过时的重要原因。不少年轻人第一次听到李宗盛的音乐作品,不是通过父母,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及各大社交媒体、音乐软件的推荐或翻唱演绎。
成熟的音乐风格源自丰富的人生经历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也影响到一代人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新一代年轻歌手的音乐往往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相比之下,李宗盛的音乐则显得更为成熟与内敛。这种成熟的音乐风格离不开他过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歌享誉上世纪80年代,传唱于上世纪90年代,火遍本世纪00年代。1982年,凭借一首由郑怡演唱的《结束》,李宗盛从一个穿着夹脚拖鞋帮家里送煤气罐的草根音乐人,正式迈入唱片界,并迅速成为华语乐坛的中流砥柱,也是滚石唱片直击内地听众耳朵的最具力量的声音。
  从2023年到今年10月,李宗盛在每一场演唱会上都保持着恬淡自然的状态,这位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创作者依然保有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舞台上,他抱着吉他,用那饱经沧桑、充满故事感的独特嗓音,将生活中的无奈与苦涩、坚韧与不屈、希望与憧憬、失落与挣扎逐一吟唱。这种成熟的美感,让年轻听众在聆听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与生命的智慧。
  在演唱会上,他时常自称“小李”,跟台下的观众畅谈自己的创作与人生经历。不论是曾经的起伏变迁,还是创作上的瓶颈与情感上的波折,他都能在舞台上泰然地聊起,“正是这几十年的起起落落,赋予了他音乐作品中那份独特的成熟韵味,《生命中的精灵》《凡人歌》《当爱已成往事》《鬼迷心窍》等歌曲至今有着超高的传唱度。”南雷雷说。
  当李宗盛唱起《漂洋过海来看你》《领悟》《阴天》等他曾经写给不同歌手的爆款歌曲时,他总表示自己只是写歌的人,自叹演唱技艺不如专业歌手,并开玩笑说自己是“坐享其成”,“他们唱红了,我再来唱”。而实际上,万千观众赶到现场想要听的,正是六十多岁的“小李”那别有一番韵味的演唱。

经典作品能够跨越年龄和时代的界限
  如今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难免会被贴上标签划定类别。资深音乐总监小飞却认为,在音乐欣赏这一领域,任何标签都是苍白无力的,“李宗盛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年龄界限,赢得年轻听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标签与分类,触及了音乐本质的内涵与情感。事实上,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听众,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品位与欣赏标准”。
  “我大概无法全然描绘这个年代所发生的事,因为每一代有每个年代的审美、语言、对话的方式,所以像我这一代的音乐人,已然完成我的任务。”这是李宗盛在演唱会上对自己音乐创作生涯的总结,但他的音乐受众从未局限于某一个年代。
  年轻听众之所以钟情于李宗盛,正是因为他们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了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来源于歌曲本身,更来源于他们对音乐内涵的追求与需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无年龄界限的艺术形式。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对于音乐的喜好可能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欣赏其他年龄段的音乐作品。李宗盛的歌让年轻听众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情的悲欢离合、梦想的炽热追求以及成长的刻骨铭心。这些深刻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智慧,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音乐内涵。”小飞说。
  卡先生认为,李宗盛的音乐正说明了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跨越年龄和时代的界限,触动人们心灵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听众,都可以从他的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力量”。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