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科
几经选择,儿子最终上了一所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学校。
随着开学日期临近,我的心一直在送与不送他之间纠结。送,来回得五六天,那几天我单位正忙,实在难以脱身;不送,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我真的放心不下。想联系同路同学做伴,结果没联系上,虽然孩子表现得很坚强,坚持说自己走就行,我还是心有疑虑。最终,我决定把儿子送到济南,能送一程是一程吧。
和儿子到济南时,已是晚上7时多,他要坐9时多的火车到哈尔滨。我们急急忙忙去买票,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一边着急一边担心。还好,买上票后一溜小跑地进站,正好开始检票。我把儿子送到检票口,看着他拿着大包小包离开我的视线,我的心也跟着走了。
送走儿子,我也急忙赶到检票口准备坐车回潍坊。
儿子乘坐的火车还没发车,我的电话就打了过去。
“上车了吗?坐好了吗?行李箱放架子上了吗……”儿子不住地“嗯”着。
当晚8时27分,我坐上了回潍坊的火车。坐在车上,我的心始终跟着车晃动,放心不下,就给儿子发微信。
“别总看手机,闭上眼休息下。上厕所要快,一定要照看好自己的行李,身份证、车票、报到证件一定要拿好。”
“设上到哈尔滨的闹钟,别坐过了站。一定要起来活动,坐车时间长了腿会肿。”
……
第二天,早上6时多,看到儿子发来的微信:“爸,到山海关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关’,出了关,就明显感觉冷了,要注意添加衣服。”我给儿子回信息。
虽然没去送儿子,但我一直关注着他到哪个站点了。上午11时多,我查了下列车时刻表,发微信给儿子:“马上到沈阳了,经过东北第一个大城市。下午3时多到长春,6时多到哈尔滨,东北三大城市你一路都领略了。”我尽量把语气说得轻松点,以排解儿子旅途中的孤寂。
晚上快7时,儿子发微信说:“爸,到哈尔滨了,在车上碰到了一个同去学校报到的山东老乡。”听儿子这么说,我的心稍微放松了一点。
儿子要在哈尔滨停留一个多小时,我打电话叮嘱他:“先取好票,买点饭吃,安心等着乘车。”
第三天早上4时醒来,心想儿子肯定到鸡西站了,就给他发微信:“到了吧?”
过了一会儿,儿子回信息:“火车晚点了,还没到。”又过了半个小时,儿子又回:“到了,已坐上学校的接站车。”
此时,我的心总算放下了,也忽然感觉儿子长大了,没有家长的陪伴,也能远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