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相轻”未必是坏事

(2024年08月2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胡适与金岳霖是同时代的大学问家。两人不但属于老“海龟”,而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但是老金对胡适的学问向来不屑。他评价胡适:“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胡适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杜威的得意弟子,可是老金却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基本上把个胡博士给贬得“低到了尘埃里”。
  对此,著名史学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的唐德刚教授评价道,这是金岳霖很明显的“文人相轻”心理在作祟。但他接着又说:“在中国哲学界里,像金氏这种能够和胡氏‘相轻’一下的‘文人’,也实在不多啊……剩下如我辈的芸芸众生,就只有‘爱而且慕’了。”
  的确,金岳霖有这个资格对胡适评头论足。因为在中国哲学界、史学界,金岳霖与胡适均是拔山扛鼎式的人物,要说对方不行,必须有真凭实据,而不是胡言乱语。如同拳击运动员,二者较量时,首先要是同一个级别,重量级选手与轻量级选手比赛,那叫欺负人,为规则所不许。老金敢叫板胡适,肯定寻觅到了后者的弱项或短处,不然的话,哪能轻易轻视当时如日中天的胡博士。
  相轻岂止是文人。社会之大,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哪一个工种、哪一种职位、哪一种行为,都有相轻的现象。比如打仗,不管怎样,气可鼓不可泄,首先要轻视敌人。否则,还没上战场呢,就吓得尿了裤子,那这仗还怎么打?只有互不服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刺刀见红,枪响头落,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灭一双。虽说最终会有个认怂的,但在开始,却不能把对方“放在眼里”。
  有时候相轻一下,倒未必是坏事。
  欧阳修从小才华横溢,异于常人。24岁那年,他在国子学广文馆试和国学解试中,均名列榜首,成为监元和解元。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再拔头筹,又成为省元。这一下,把欧阳修的“骄娇二气”给释放出来了。在准备参加殿试时,竟然提前做了一身礼服,打算在考中状元时穿。有个小同学叫王拱辰,觉得好玩,考试之前穿着欧阳修的新衣服嘚瑟:“我穿状元袍子啦!”同时也是预祝欧阳修金榜题名,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没人是欧阳修的对手。主考官晏殊有所耳闻,决定“相轻”一下,挫挫他的锐气。等到放榜那天,欧阳修一看傻眼了:他不但没有独占鳌头,连一甲也没进,只得了个十四名。那个提前穿了欧阳修衣服的王拱辰,反而得了第一。
  后来,晏殊托人捎话给欧阳修,说他之所以没高中状元,不是因为才学不够,而是因为锋芒太露,这样走进官场,要吃大亏。欧阳修如醍醐灌顶,从此变得谨言慎行。后来,他不但成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其文学造诣与政治地位双峰并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