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励志名言。以刘统勋、刘墉为代表的“清爱堂”刘家,孕育了众多达官显宦的同时,也不乏治病救人的良医。
刘统勋的胞兄弟中,三兄刘绶烺就善医。刘绶烺之子刘奎在《松峰说疫序》中曾说:“先大人引岚公,一生精于医理,南北宦游,虽簿书鞅掌,间闻人疾苦,莫不竭力拯救。”
“清爱堂”刘家的良医们犹以刘奎最为知名。刘奎,字文甫,号松峰,清代名医,与昌邑黄元御齐名,有“南刘北黄”之誉,《清史稿》有传。
刘奎能够成为一代名医,无疑是受其父的影响。据记载,刘奎少习儒书,从父兄宦游,然自幼多病,“几至三折其肱”“北走燕云,南浮江汉,驽马扁舟,动行万里,旅途寒暑之况备尝之”。中年因病牵累,放弃科举之业,潜心医学。自《素问》《灵枢》以下诸书,无不精研。曾随叔父刘统勋在北京游学学医,后悬壶京师,晚年隐居五莲松朵山下,自号松峰老人。其子刘秉淦(号镜澄)、刘秉锦(号濯西)亦善医。刘奎治病多验,日常忙于诊务,无暇著述,至晚年与其子刘秉锦著成《松峰说疫》《温疫论类编》等书,享年84岁。
刘奎之作《松峰说疫》,引用《内经》医学理论,又遵《伤寒论》六经证治之说,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瘟疫六经治法,著作流传日本,清代已负盛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奎淡泊名利,以医术救人,不重财物,其处方用药,往往用随地可得草药,不尚珍奇,贫寒之家,僻壤之地,亦无无钱买药之苦。
刘统勋侄刘晓,字仲旭,官余杭典史,亦懂医理,后卒于杭州。清代医学家、钱塘人赵学敏曾馆于刘晓之兄、时任临安知县刘田署中,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多处引用刘晓关于医学方面的话语。
刘统勋侄辈中,刘臶(字进之,历任涞水巡检、正定府经历)亦懂医。《诸城县续志》载:“以终养归,家居二十年,家中常制药饵以待病者。”刘臶在《夜坐》诗中曾自言:“为贫常慢客,因病略通医。”
刘家后世从医者众多。刘统勋的侄曾孙、乾嘉时期的刘大河,字星原,号仲九,监生,著有《急救新编》。刘大河之子刘象枢,字式堂,监生,中书科中书,善医术,著有《疡医宝鉴》。光绪年间的举人刘云根,字秋岩,号念石,又号不移,精医理。刘象枢之子刘景文,名燕昌,号师农,致力岐黄,行医于诸城、高密、胶州间,其后裔累世习医。刘景文之子刘簊,字季三,号松荫,为著名中医,1935年定居青岛,1955年出任青岛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刘簊之子刘镜如子承父业,1984年始任青岛市卫生局局长,亦以善医名满青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爱堂”刘家的刘鸿文(字筱堂,同盟会员,寓居青岛)、刘菊园(号淇隐,亦工画)、刘荐廷(字菊村,曾任青岛寿康医院院长)俱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