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7版: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16版:光影记录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2024年07月2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纵贯南北,穿越古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它将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有机联系起来,其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近年来,作为15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成果颇丰。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
  从正阳桥出发、一路向北,700多岁的万宁桥保持着从元代至今的交通功能,证明了元、明、清三代中轴线的重叠关系。岸边垂柳、池中荷花,与这座古桥相得益彰,吸引着游人拍照打卡。
  吕舟说,北京中轴线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其建筑与景观集中呈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
  
  古韵新生,活态传承
  “这里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
  据史料记载,理想国都的核心布局可以概括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太庙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从明朝保留至今的社稷祭坛由青白石砌筑,祭坛上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居中、对称的原则,体现出对北京中轴线建筑景观秩序的尊重,反映着中国传统规划原则、建筑审美倾向在当代的延续。
  
  时代命题,北京经验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以来,“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而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10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邓超说,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新闻背景
这些“世界遗产”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2014年以来,中国共有1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请报告获得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丝绸之路形容为东西方之间融合与交流的对话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大运河则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
  ●2015年:土司遗址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神农架
  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湖北神农架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认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湖北神农架被视为野生动植物的“宝库”,尤以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闻名。
  ●2017年:鼓浪屿、可可西里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与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青海可可西里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2018年:梵净山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梵净山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受到肯定。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泉州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认为,该项目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3年:普洱景迈山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认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