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解压玩具“捏捏”热销
选购当心“三无”产品

(2024年06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款可揉捏、挤压、回弹的解压玩具“捏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这类玩具采用柔软的硅胶类材料制成,能高度逼真地还原食物、动物等各种形象,让人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中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效果,被很多人当做“解压神器”。记者发现,“捏捏”火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忧。此类玩具使用的材料大多含有甲醛等对身体有害的成分,部分玩家、卖家也称在使用或制作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
网红款可售数千元
  最近,一种捏不烂、摔不碎、五颜六色、能随心捏成各种造型的“捏捏”解压玩具成了网红。
  “我喜欢‘摊饼式’按压,一双手使劲把它按扁,把‘捏捏’挤到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非常过瘾。”“捏捏”玩具爱好者王晶晶说,她一开始被拆盲袋“捏捏”的视频吸引,开始接触这类玩具。她喜欢把“捏捏”随心所欲地捏扁的过程。
  记者在某网络平台搜索“捏捏解压玩具”,出现近万条搜索结果。记者仔细浏览发现,这些解压玩具种类繁多,涉及食物、小动物、各种物件等类型。有些产品既没有合格证、产品名称、厂名和厂址等标识,也未标明成分和含量、注意事项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网店销售的“捏捏”玩具为纯手工制作,且使用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商家会在店铺主页内用文字说明此类信息。据商家介绍,由于制作周期长,货量较少,会采取限量预售模式。
  “捏捏”玩具爱好者郑女士表示,网购限量预售一般在直播间推销模式,买家在直播间通过弹幕报数,先到先得,或是通过“抢购链接”直接付款购买。以一个200克的“捏捏”玩具为例,普通店铺均价为40元-50元,知名商铺均价则在70元-80元。在某二手平台上,原价100元的网红甜甜圈“捏捏”,有网友以2900元的价格拍下两个。
  在火爆的同时,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有的已售出数千件。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捏捏”之所以会爆火,是因为这类解压玩具外观逼真、形状多样,满足了很多消费者对新颖、有趣产品的追求。而且这种玩具采用柔软的硅胶材料,可以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中释放身心压力,这与年轻上班族、学生忙碌的生活节奏和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契合。此外,社交平台上博主的自制视频和分享也推动了这种玩具的流行,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安全性受到质疑
  然而,在“捏捏”风潮之下,其安全性受到质疑。
  王晶晶曾入手过一个TPR(热塑性橡胶材料)的“捏捏”。“有一股劣质的味道,毫无手感可言。”她告诉记者,后来她买了一个蛋糕形状的硅胶“捏捏”,又觉得装“捏捏”的袋子臭到让人头晕,“有种呼吸不过来的感觉”。
  另一位“捏捏”爱好者也经历过类似遭遇。她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一款“捏捏”,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过敏,手上疱疹频发,时间久了脸也会痒。她把“捏捏”全部收起来后,症状逐渐消失。但很快她又把“捏捏”拿出来玩,疱疹重新出现。
  林佳是一名“90后”环境专业相关从业者,同时也是一位“捏捏”爱好者,她不仅会购入成品“捏捏”,也会自己做一些送给朋友。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PVC(聚氯乙烯)的袋子太熏人了,一闻就嗓子疼,我后来换了食品袋,就没有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了。”林佳介绍,“捏捏”制作完成后会被装进一个透明小袋子里,玩捏也需要隔着袋子。“目前很多‘捏捏’的袋子都是PVC材质,千万不要用热封器或者夹板热封这种PVC袋子,会释放有毒气体。如果一定要封的话,用双面胶、网格胶、纳米胶、手缝边封袋子比较好”。
  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曲睿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PVC受热后里面的增塑剂会溢出,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密闭的房间里长时间接触,可能使人有昏迷、恶心甚至中毒等反应。
  “‘捏捏’有毒”的争议下,不少“捏捏”店主纷纷晒出产品原材料的送检报告,以证明自家的“特调硅胶‘捏捏’无色无味”。然而,因为缺少标准的产品检验流程和认证,消费者选购“捏捏”时只有口碑可供参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手工“捏捏”,原料多为AB胶(两液混合硬化胶)和色膏。“大部分店铺的检测是针对AB胶的,但除了要对原材料检测,还要看AB胶混合后,在固化过程中是否会释放甲醛等气体。”林佳告诉记者,她在使用液态电化学传感器进行测评时发现,在较小空间内测试,加入色膏后的食品级硅胶,在凝固过程中甲醛数值上升了0.04毫克/立方米,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数值上升了0.06毫克/立方米。“这个过程足以说明,加入了色膏后整个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更多的甲醛和TVOC,但好在释放的量不大,所以仍要保持通风”。
  “从化学角度看,符合生产标准的液体胶在凝固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有害气体。但生产‘捏捏’等玩具对色泽的要求较高,若控制不好香精和色膏的用量,制作‘捏捏’的过程仍可能出现问题。”曲睿晶表示,现在大部分“捏捏”都没有生产标准,孩子玩的时候会接触到呼吸系统和视网膜,要考虑安全问题。
  记者联系到深圳一家硅胶生产厂商,销售人员称,目前制作“捏捏”的硅胶主要为食品级和工业级两种。就手感而言,工业级和食品级硅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工业级的味道太大、太臭。食品级的凝固过程中也不会释放甲醛,大批量采购后,就可提供电子版环保认证检测证书。
  与个人制售相对应的,是规模生产,这通常也意味着相对标准化的质检流程和相关认证。
  一位玩具工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销售的“捏捏”大部分为TPR材质,成型后会人工检查有无瑕疵。“生产后的产品会送检,进行3C认证”。
不要购买“三无”产品
  记者联系了两家电商平台批发商,询问“捏捏”的产品质量标准。在问及产品是否有3C认证时,客服人员表示样品已经过检测,可以贴3C标签,但表示“无法提供检测报告”。随后记者再次询问另一家店铺产品是否经过检测,店铺人员称“我们这边没做,一般都是客户订货后自己做”。
  缺乏信息标识是“捏捏”玩具普遍存在的问题。
  早在2020年,广州市消委会就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对包含“捏捏”在内的37款解压玩具进行测评,在选取样本时发现解压玩具普遍存在标识信息缺失的情况,参与测试的样品仅有40.5%同时标注了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和地址。
  与此同时,实验结果显示37款解压玩具“超七成不达标”:“发泄类解压玩具(葡萄球、捏捏乐等)存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过高的风险,且有部分样品存在菌落总数过多、增塑剂含量过高等,选购需谨慎。”
  “‘捏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但也会与身体频繁接触,选购时一定要谨慎,不能顾此失彼。”曲睿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解压玩具时,应选择资证齐全的正规渠道,选购有商品编码的产品,不要购买“三无”产品;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解压玩具可以带来一时欢愉,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才会受益终身;家长更要谨慎选购此类玩具,必要时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看护和陪伴,防止未成年人啃咬、舔舐或者误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除了年轻人,未成年人也成为“捏捏”消费的重点人群,商家也瞄准这一猎奇需求投其所好。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解压玩具甲醛超标、TVOC含量超标的讨论,该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多,但目前鲜有知名生产厂家生产。
  “规范生产、防范风险是必要的,生产‘捏捏’要保障材料安全,以严格的质量检测堵住漏洞。此外,互联网平台应加强管理,提升售卖‘捏捏’的门槛,保证商家所售卖的产品安全合格,不能让危害健康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以保障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储朝晖表示,除了“捏捏”,市场上还有很多针对少年儿童的玩具在材料、材质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也应该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并有效地进行监管。
     据《新京报》《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