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夫妻俩一针一线“缝”出好口碑

(2024年06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临朐县冶源街道竹泉路,49岁的刘学静和妻子姚玉珍经营着一家名为“一剪梅制衣”的裁缝店,经过25年沉淀,夫妻二人的裁缝手艺已炉火纯青,有口皆碑。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凭借精湛手艺将店铺经营得风生水起
  6月18日,记者走进“一剪梅制衣”裁缝店,就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姚玉珍正坐在缝纫机前缝制一件旗袍,她双脚踩在踏板上时急时缓,机头上的线轴不停转动着。刘学静则站在工作台前,用尺子测量顾客预订的一块黑色布料,并用粉笔画下一个个记号。在这间100平方米的裁缝店里,夫妻俩认真而专注地忙碌着。
  “我是1998年去学的缝纫,当时就是想掌握一门手艺,没想到一干就干了快30年。”刘学静说,在学习缝纫的那段时间里,他和妻子结缘。1999年,学成归来的刘学静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缝纫店。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于是,他便开始张罗店铺,购买设备,引进布料,走上了创业之路。
  “一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就这么把店开起来了。”刘学静说,当时店铺的选址问题让他纠结了很久。经过一番考察后,他选择了人流密集、商业繁荣的竹泉路,店开起来后,他开始研究当地人们的穿衣风格和个人喜好,在制衣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实用性和潮流发展。就这样,他们用热情的服务和精湛的手艺,将店铺经营得风生水起。
精准量体,根据顾客特点裁出得体衣服
  缝补衣服、修改样式,是刘学静和姚玉珍的日常。25年的时光里,他们做的最多的却是定制服装。
  刘学静说,裁缝是门手艺活,从拿线穿针、画样纸板到最终上机缝纫,每一项技术看似简单,想要掌握好却非常难。在刘学静的工作台上,有一沓写着数字的纸片,上面记录着每一位客人量体裁衣的尺码。“裁缝,裁是关键。量身要准确,量时要根据各人的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都得心中有数,还要考虑布料、质地的缩水性等才能裁剪。”在刘学静的生活里没有S、M、L码。他面对的只是高矮胖瘦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身材,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人肩有点斜,有的人驼背。他说,只有精准量体,才能做出适合顾客的舒适服装。
  量身、选布、画线、裁剪、锁边、缝纫、钉扣、熨烙……要完成一件定制服装,经过的工序不少。而每一道工序,都深深地刻在刘学静和姚玉珍的脑海里,也正是因为这份匠心,让他们赢得了顾客的口碑,站稳了市场。
保持学习,追赶上每个阶段的流行时尚
  “其实我们能坚持到今天,主要是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和对时尚潮流方向的把握。”谈到裁缝店干得红火的秘诀,刘学静感慨颇多。他说,想要在同质化的路上突出重围,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年,他每年都会跑出去参加订货会,严格把控每一块布料,用最好的布料做出最合身的衣服。
  作为裁缝匠人,刘学静和姚玉珍明白,每件服装的裁剪必须全情投入才能赋予其生命。为了追赶上每个阶段的流行和时尚,他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新样式出来了,我们会接着学习,然后制作版衣、试穿。做服装没有捷径,只能多学习多做。”刘学静说。
  “做裁缝,我觉得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到顾客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时满意的笑容。”刘学静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