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刘岳清是临朐县手工箅子非遗项目传承人。近年来,他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免费为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带动乡亲父老走上致富道路。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右手残疾,仍立志传承老手艺
6月22日,记者走进冶源街道平安峪村刘岳清家中,随处可见高粱秆加工的水饺箅子、箅子钟表、八角箅等。“我从小就看着父辈做手工箅子,慢慢也就学会了。一开始做出来的不怎么好看,我不服输,一次次地改进,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箅子。”刘岳清说着,手中的高粱秆随着手指上下翻动,一个水饺箅子很快就成型了。
2006年,刘岳清在打工时,不慎造成右手二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出院后,他靠着毅力挺过了艰难的复健期。后来,他到一家福利企业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卖玩具、手工艺品,用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几年的打工生活,磨炼了刘岳清的意志,他心中一直有个想法:将老一辈手工制作箅子的技艺传承下去。
“老一辈的手艺不能失传,我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把这门手艺越做越好。”刘岳清说,2020年,他成立临朐县泰沣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箅子制作加工和农产品种植、销售等,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如今,刘岳清制作的手工箅子有水饺箅子、元宝箅子、盖垫、箅子钟表等近30个品类。
坚守老手艺的同时,不断创新
在刘岳清家中,一款箅子钟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款箅子钟表,我研究了很长时间,金色的数字,用黑色区分时针和分针,一做出来,就有很多顾客订购。”刘岳清说,想让传统老手艺经久不衰,就得在坚守老手艺的同时,不断创新。
刘岳清说,箅子制作工艺的核心是要取靠近高粱果实、粗细一致、颜色相同的上等高粱秆制作,先将高粱秆与箅梁连接在一起,间隙大小均匀,高粱秆采用一倒一正的顺序制作,找出箅梁中心将箅子半成品切割成圆形,把箅圈放上进行编织,编织时要有力度,防止高粱秆来回活动,编织完成后还要打磨、修理等。
作为手艺人,就要有一颗匠心。一个完美的手工箅子要经过擦、切、编、修、打磨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不然制作出的箅子就会有瑕疵。刘岳清沉浸在手工箅子制作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在传承中创新。
免费教留守妇女和残疾人
刘岳清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更多人在家门口靠手艺富起来。“农闲时,我会给乡邻们放手工活,让他们拿回家加工,多一份收入。”刘岳清说,他还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目前,已经有20多名村民在跟着他学手工箅子制作。
“这几年,我也试着借助网络直播,让人们近距离了解手工箅子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喜欢我们的手工箅子。”刘岳清说,如今,搭上“电商”的快车,他将手工箅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刘岳清说,他想打造一处特色农产品展厅,到时候将父老乡亲的农产品、手工制品等都放到这里来展销,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富起来、日子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