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豪
日前,莫言带着《鳄鱼》回家,在潍坊巡演,备受关注。这部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原创剧本、央华戏剧精心制作的话剧,情节设计巧妙,舞台呈现独特,自成功首演以来持续升温、火热“出圈”。其最大亮点在于文学、戏剧和市场三个向度上的融合创新、有效互动,通过相互赋能、向“新”而生,成功实现“破圈”突围。这也正是该剧积极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文学是艺术之母,文学性决定着一部戏的“灵魂”高度。但对于剧本创作来说,历来是“行当里的事情”,文学作家想要直接介入,往往有着“隔行如隔山”的跨界隔阂和“破圈”困境。近年来,莫言立志打破“诺奖魔咒”,誓要完成从小说家到戏剧家的转型。在《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剧本创作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基础上,他大胆延续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以传承和创新交织相辅的形式完成话剧《鳄鱼》剧本创作,一经推出便受到追捧,引发热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捉笔原创剧本,就已经给该剧完成了一种文学性上的专业“背书”。而文本中巧妙运用“鳄鱼”这一意象,显化长期被人类忽视却真实存在的“欲望”,阐明放任欲望膨胀只能是“鳄”梦一场,最终会被欲望反噬而亡的深刻主题,在逐步升华中完成了人性哲理的叩问,进而向人类精神的最深处探寻。这些都为《鳄鱼》“破圈”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石,提供了一种“必然”保障。
戏剧之美,在于由“表”及“理”,话剧也是通过舞台表现来感受思想震撼。而对于《鳄鱼》这样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观照当下生活,对时代现象乃至人文精神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如何将其成功搬上舞台并进行精彩演绎?如何通过戏剧表达对原作进行准确叙事、抒情、表意?这不仅给导演和演员带来考验,更给整个团队带来美、音、服、化、道全方位的全新挑战。令人欣喜的是,从最终的舞台呈现来看,光影营造、舞台设计、音效运用等形式创新与时代审美融会贯通,演员表达精准到位,巧妙设计的莎士比亚式内心读白等艺术烘托也张力十足,这些都为作品从文本到舞台的二度创作成功助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影上的电子之鳄、幕布上的影像之鳄、鲜花营造的抽象之鳄,在突破文本局限的同时,将原作中的内心之鳄准确外化,让舞台之鳄更加立体丰满、生动形象,为现场观众营造了新的戏剧体验。纵观全剧,正是这些“破圈”之举,有力支撑了整体的剧作表达,准确传递了艺术思想,最终赢得观众认可、引发心理共鸣。
聚焦到市场向度,放眼当下整个文化艺术界,平衡好经济的市场与大众文化的市场,是一道人人都在努力破解,多数人却又感到费解、难解的现实课题。但话剧《鳄鱼》仿佛深谙“破圈”之道,在做好上述文学和戏剧两个向度“功课”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打出了一手好牌。在“名人效应”上,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张王牌,演员方面吸纳了赵文瑄、张凯丽、邓萃雯、么红、白凯南、李宗雷等一众实力派演员,星光熠熠,十分吸睛。在“品牌效应”上,央华戏剧始终坚持以其人文深度、美学探索和精品意识打造品牌、赢得观众,《如梦之梦》《犹太城》《悲惨世界》等代表作品和导演王可然鲜明的艺术表达,都是有口皆碑。在演出安排和宣传推介上,完成“苏杭首演季”后随即开启了上海、南京、福州、烟台、郑州、广州等全国巡演,直至9月1日在北京首轮收官。除了每场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和见面会,演职人员还在“小红书”等备受青年人青睐的网络新空间上积极互动、大力宣发,这也让《鳄鱼》更为多元、更趋新锐。一系列的“破圈”努力,成为了市场之“鳄”的有效探索手段,尝试新路径、拓展新空间、迎接新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话剧的观演互动,向“新”而生。
三个向度的“破圈”突围,必然引发“1+1+1>3”的叠加效应,让《鳄鱼》赢得市场与艺术的双丰收。随着巡演的成功推进,鲜花与掌声已经给予印证。而观剧之后,这些“破圈”“叠加”以及多方共赢的“鳄鱼现象”和发展路径,则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