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说“写”

(2024年06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觞

  潍坊号称“画都”,画家众多。很多画家都会在落款里写一句“某某写”。
  既是作画,又为何说是“写”呢?
  “写”字的繁体字写作“寫”,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置物也。从宀,舄声。”“宀”是房屋的象形,“舄”的本义是鹊鸟。鹊鸟在“屋”,便有将其安置在此之意。
  所以,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置物”一词说:“谓去此注彼也。”这个意思大概是把“物(鹊鸟)”从此处移置于彼处。
  画家作画,大概也如此,比如把景色、人物、花鸟等,从现实中“移置”于画作中来,所以称之为“写”,这样看来确实是非常适宜的。
  广而言之,把我们的思想“移置”于纸上,也是“写”。当然,“抄写”则是更形象的一种“移置”。
  如果我们把一杯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也是一种“移置”的形式。但这种形式下“移置”的结果是第一个杯子被清空,也就是说第一个杯子中的“物”被“清除”了。这个意思在古代也经常用到。
  《诗经·卫风·竹竿》:“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毛传曰:“写,除也。”也即是说,“忧”本在“第一个杯子”中,但是被“清除”了,“第一个杯子”再也无“忧”。所以,“以写我忧”的意思,其实就是“以泻我忧”——清除掉我的“忧”。
  然后,在《诗经》的年代,并没有“泻”这个字。所以,表达“泻”这个意思的时候,都用“写”字。这是古文中常见的“通假”现象中的一类,以字源通假后起字。
  《左传·桓公六年》:“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张”字,通“胀”,也是类似的通假现象。
  后来,人们要把写字、抄写这一类的用法与排泄一类用法分开,才另创“泻”字。“泻”字大概出现于汉代。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写到:“地无毛,则为泻土。”出现了“泻”字。但这个字,直到清代段玉裁还认为是“写”的俗字。他说:“凡倾吐曰写,故作字作画皆曰写。俗作泻者,写之俗字。”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说文解字》未收入“泻”字。
  上面提到的“张”与“胀”,也是这类情况。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问题搞清楚了,令人烦恼的通假字现象,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一些,学子们的胸中块垒可能也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