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版:光影记录

莫让AI成“帮凶”
谣言止于“治者”

(2024年06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薛静
  “西安突发爆炸”“重庆巫溪一民房发生爆炸事故”……这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竟都是利用AI软件炮制的谣言。近日,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平台流量补贴,实现流量变现,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据央视新闻)
  曾经,“有图有真相”是网民分辨互联网新闻真假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AI造谣博取流量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令大众叫苦不迭。
  利用AI造谣,几乎零成本,收益却非常可观。据相关报道,一些机构利用AI最多时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谣言信息,初步估算每天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如此高的收益,怪不得不法分子趋之若鹜。
  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也意味着虚假信息扩散的成本急剧降低。尤其是涉及公共秩序、民生政策等方面的谣言,不仅误导大众,更易引起恐慌,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由于网络谣言往往伴随网络暴力,谣言传播过程中,针对个人或者特定群体的诽谤中伤、信息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对群众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如果不对这种不法行为加以严惩,不仅会破坏社会信息生态,也会影响AI的正常发展。
  科技进步应以人为本,“刀能救人也能伤人”,只有把握AI正确发展方向,为其划定红线禁区,才能确保AI成为“科技红利”而不是“科技威胁”。为AI发展“稳舵”,一方面需要加快建立相关治理系统,在研发之初就设立“道德门槛”,考虑清楚如何防止技术作恶,如在生成的文本或图像中设置特殊标记,用以区分现实和AI作品。另一方面,要对AI造谣行为予以严厉惩处,明确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及所承担责任,让造谣者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大程度遏制不法行为。
  AI发展是大势所趋,对技术的盲目乐观与恐惧都不可取。只有在规范上下足功夫,推动AI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这项技术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