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农民的儿子,幼年残疾,但身残志坚,习惯了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他是仁医,看的是病、给的是情,用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社会。山东胜颐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胜颐,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创业路上开辟出一片天地。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
回乡开卫生室,以己所学回报乡亲
日前,记者在昌乐宝城医院外科病房见到了于胜颐,他拄着拐杖行走在各个病房之间,逐一询问患者的恢复情况并给出康复指导。在完成查房工作后,他立即召集员工开会,确定重点病患的后续诊疗方案。
1970年农历腊月,于胜颐出生在昌乐县五图街道小解召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八个月大时被确诊患上小儿麻痹症,从那以后全家踏上艰难的求医之路。经过矫正手术、胫骨延长手术等5次大型手术治疗后,于胜颐从最初爬着前进到后来艰难地扶着凳子站立、拄着双拐移动,如今可以拄着单拐行走。“如果没有亲朋好友和全村人的帮助,我的身体无法恢复到现在的程度,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于胜颐满怀感激地说。
1990年夏天,从原潍坊卫生学校临床专业毕业的于胜颐,放弃学校分配的“铁饭碗”,毅然回到小解召村开了一间小小的卫生室。谈及其中的原因,他表示,那个年代自己的家乡没有诊所,乡亲们看病需要走很远的路去附近村庄找医生,他想用所学知识回报家乡。
于胜颐靠着朋友们凑的500元钱盖起三间诊室,以半赊欠的方式将药品及诊疗用具配置齐全,艰难地迈出事业的第一步。
诊断免费,药品售价仅稍高于进价,遇到家庭困难的村民看病,于胜颐索性全部免费。他骑着全家凑钱买的摩托车,跑遍全村甚至附近村庄,上门为行动不便的乡亲诊治。那几年,他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回乡创业不为赚钱,就是为了回报乡邻。”于胜颐说。
已经年过半百,仍在绘制创业蓝图
从医最初的几年里,于胜颐遇到患有颈肩腰腿疼的病患,因为能力有限,往往爱莫能助。1995年至1998年间,他遍访全国的中医骨病治疗名医、自学医学书籍,总结出一整套骨病治疗方案,创办颈肩腰腿疼专科门诊,解决了当地百姓为治疗骨病四处奔波求医的难题。
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于胜颐的骨病治疗水平稳步提升。2003年,他开办了昌乐县第一家民营骨病专科医院,2007年整体搬迁至县城,建立昌乐宝城医院,安排就业岗位80余个。
因为自己身体的特殊性,于胜颐愈发关注残疾人的生活。他联合昌乐县残联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当地的残疾人及困难群众免费查体5万余人次,先后设立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养老康复中心,还成立潍坊市阳光残疾人托养中心,承接全市重度肢体残疾人和重度精神残疾人托养工作。
30多年来,于胜颐拖着残疾的躯体奋战在医疗、康养、助残等领域,资助和无偿帮助过的病患和困境家庭不计其数。尽管已经走过半生,但在他的心中仍有一幅创业蓝图——创新医康养综合服务模式,建设集社区综合医疗、残疾人托养康复、集中养老照护、困境未成年人托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