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倩
我母亲创业时,已过而立之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有个体经营,母亲便骑着二八大轮自行车,到市里摆摊给别人做衣服挣钱。
母亲出生在1949年,心灵手巧且很要强。她有三个哥哥,后来又有了弟弟,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她十岁时就没了娘,十几岁时奶奶也去世了,她就开始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不会的家务活就向邻居的婶子大娘请教,不到20岁就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和做针线活的好手艺。母亲对弟弟非常疼爱,一直照顾他到结婚生子。
她和父亲结婚后,仍是吃苦耐劳。在生产队时期,早晚有活从不落在别人后面,专拣脏活累活干,还干过代理生产队长。当时父亲在外地教学,她一人在家带着我们姐弟三人,每年挣的公分还有结余,能分到十几块钱。冬季生产队里没有活时,她就把一家人一年穿的衣服鞋袜都做好。
后来,母亲和父亲商量想学裁剪给人家做衣服挣钱。父亲打听到邻村有人教裁剪,晚上下班后就陪母亲去上课。听了一次课后,父亲发现那位老师是照着一本裁剪书教的,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回来。父亲是中学老师,每天晚上回家就给小学三年级水平的母亲讲书里的内容。裁剪公式会用到分数,母亲没学过,父亲就先讲数学知识,再讲裁剪公式,还在地上画图教母亲。想来那时的母亲学习非常努力,一本书学完,她对裁剪知识已经了然于胸,给父亲裁剪了一件衣服试手后,就毅然决然开始创业了。
几经周转,母亲终于在早期的教育局仪器站大门外找到了一个地方,支起了露天摊子,开启了裁剪生意。等和附近传达室的人熟络后,她晚上就把裁剪的大板子、锁边机等用品放在那里。当年我们村离市里的路有七八公里且都没有硬化,一下雨下雪就很泥泞,非常难走。母亲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出门干活,晚上很晚才到家,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口热乎饭。母亲的手又粗又大,由于常年握剪刀大拇指长了厚厚的茧,脸晒得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她两岁的父亲还显老。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母亲的手艺越来越好,她尤其善于做特殊体形的衣服。那时大街上流行好看的衣服,母亲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顾客有时说不出要做什么样式的衣服,就在街上指给我母亲看,她看一眼就能完美做出来。渐渐地,慕名来找我母亲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在当时的潍坊还小有名气。
母亲手艺好,信誉更好。有一天很忙,晚上回到家时,发现绑在自行车后座的一包袱新衣料丢了,来回找了好几趟都没找到,那可都是顾客的啊。后来,母亲凭着记忆去商场把那些料子买回来,实在记不起来的赔钱给人家。此后,母亲就让父亲做了一个大木头箱子,把衣服和料子都放在里面,这样衣服是保险了,可她的自行车上增加了一个沉重的大箱子。就这样,任劳任怨的母亲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家里,一骑就是十几年。
1995年,母亲在一家商场租了两节柜台,开始专门做旗袍。她做的旗袍与南方师傅不相上下。几年后,我们姐弟三人相继结婚生子,为了照顾孙辈,母亲才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剪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本应该享清福的时候,母亲却因病早逝,享年66岁。
母亲的一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先人后己、孝敬老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个人的母亲都是一本书,尤其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孩子多,物资匮乏,能干要强的母亲,更是一部坎坷励志的大部头。
今年是我母亲去世十周年,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写此文悼念,愿她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