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朋友的女儿聪明伶俐,喜欢画画,我在朋友圈看过小女孩的作品,画的小动物栩栩如生,画的徽式民宅古色古香,还曾在校内外绘画比赛中获过奖。有一天,在这位朋友家吃饭,那天刚好是她女儿的生日。席间,我情不自禁地夸奖孩子,画画那么好,以后一定是个小画家。大家也对孩子赞许不已。小女孩很开心,脸上绽放着明媚的笑容。
这时朋友来了句:“画画好有什么用啊?学习不行啊,英语不行,下次考试争取在班里考个第一。”我看见小女孩眼里的光霎时黯淡下来,脸上的喜悦消失不见,头也低了下去。
我们都很诧异,孩子在最开心的时候,被妈妈一盆冷水泼了下来,原本轻松欢快的气氛也变得压抑,除了让孩子在众人面前没了面子,一点教育的意义都没有。
有些为人父母的,自己小时候接受的是棍棒教育,从小被批评、呵斥。等他们长大做了父母,也延续了这种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打压、否定、泼冷水,成为“扫兴式”父母。
母亲节你给母亲送一束花,她指责你浪费钱,花开不了两天就扔了;去餐厅吃饭,父母说太贵了,哪有自己家做的好吃;你努力学习考到全班第二名,父母说下次争取考第一;你带他们去看电影,他们说这电影在网上就可以看,何必乱花钱。
“扫兴式”父母都有一个“神奇”的本领,那就是你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渐渐地,你越来越疏远父母。
在朋友圈看见一位单亲妈妈晒女儿给她做的饭菜,满屏都是牢骚,米饭软了、汤也咸了、菜里油太大,言语中都是不屑。要知道,她的女儿只有12岁。镜头里孩子低着头,神情沮丧。试想,小女孩看见妈妈上班辛苦,怀着一腔热情,精心为妈妈准备了一顿晚餐想让妈妈开心,却换来一大堆指责和抱怨,估计以后这个女儿不会再给妈妈做饭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一次次失望,这种情绪就会积累叠加,逐渐失去情感链接,在心理上充满距离感,不愿意再跟对方接触,以免自身受到伤害。当孩子的一次次努力换来的是失望,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视、被否定、被禁止,时间长了,就不会和你分享沟通了。
作为父母要学会爱的教育,弥合代际鸿沟,多鼓励,少否定,多表扬,少打压,把“扫兴”变为“高兴”,不吝啬把爱传达出去。孩子亲手为你做了一枝花,即使不那么美丽,你也要开心收下,并说声感谢;当孩子点了外卖,你不要抱怨这都是垃圾食品,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当孩子有一个小喜悦和你分享,不要觉得微不足道,这些简单的快乐很有意义。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悦,一起享受生活,慢慢你会发现,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