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遇,让丁淑红和丁丽华姐妹拜在山东省非遗项目东路大鼓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启宾门下。师父去世后,姐妹俩仍坚持演唱东路大鼓,并一路唱到了国外。2011年,丁淑红、丁丽华姐妹俩被列为山东省非遗项目东路大鼓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
剧目、曲牌丰富 已传到第六代
“说了个姑娘丁秀英那哎,绣楼之上落泪红,出言来不把别人怨,只怨那个二老爹娘是个糊涂虫……”10月27日,丁淑红和丁丽华姐妹正在表演安丘东路大鼓(以下简称东路大鼓)传统剧目《丁秀英盼夫》,两人用鼓槌敲着羊皮鼓,打着鸳鸯板,唱着曲子,声音清脆、音调悠扬,让人如痴如醉。
“这就是最原始的安丘东路大鼓的演唱形式。”丁淑红说,东路大鼓曲调婉转抒情,风格灵俏清新,结构完整,板式齐全。演唱的剧目多为民间传说、爱情故事,内容极为丰富。东路大鼓的唱腔主要有慢板和快板两种板式。慢板唱腔较缓慢,旋律曲折婉转,字少腔多,抒情性强,一般用在开始处。快板是在慢板的基础上采取减音加速、缩短句幅形成的,旋律平直简朴,节奏紧凑,字多腔少,咏诵性强。东路大鼓音乐结构体式为板腔体,词式为诗赞体,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音乐采用多种曲牌,传统剧目有《良缘结怨》《小黑驴》《朱洪武封宫》《两个婆》《丁秀英盼夫》等,内容多为世代流传的历史故事,有的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有的反映人民疾苦,歌颂反抗与斗争;有的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
根据史料,东路大鼓已有200年的历史,演唱一人传承谱系大致可以分为六代,丁淑红、丁丽华姐妹俩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路大鼓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东路大鼓演出的骨干力量。多年来,她们风雨无阻,寒苦无悔,甘做东路大鼓的守护者,传承守望着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父倾囊相授 徒弟全力表演
57岁的丁淑红、50岁的丁丽华姐妹是安丘市石堆镇兵马营村人,受母亲的影响,两人自幼喜爱文艺。初中时,丁淑红就开始跟着镇上的演出队到处演出,凭借超群的表演才艺,1986年,她考上安丘县京剧团,从事舞蹈、茂腔、歌曲、吕剧等表演,这一演就是10多年。1992年,妹妹丁丽华刚上了一年高中,就被当时新成立的棉纺厂艺术团招收为演员,开始了美声和舞蹈表演,经常代表单位到青岛、济南等地参加演出,屡次获奖。
1996年,丁淑红到安丘市王五里村观看演出,见一位老人从怀里拿出一个羊皮鼓,曲子一拉,调子一起,清新婉转的曲调瞬间触动了丁淑红的心弦。她当即决定要跟着老人学习东路大鼓。老人名叫王启宾(后来被确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路大鼓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已经70多岁,妻儿相继去世,他的视力不健全,孤苦一人。得知丁淑红想学习东路大鼓,老人欣喜万分,紧紧握着丁淑红的手说:“东路大鼓后继有人了。”
回到家后,丁淑红将这次偶遇告诉了妹妹,丁丽华也十分感兴趣,第二天姐妹俩就赶往王启宾家中正式拜师学艺。“老艺人传授技艺基本是口传身授,但我那时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没法天天到师父家中学习,考虑到现实情况,师父打破陈规,同意我们将他教唱的内容录下来,回家慢慢学。”丁淑红说。她们将师父当成亲人,而师父也把她们当成亲闺女,师父倾尽余生费心教,徒弟全神贯注用心学。暑来寒往,姐妹俩学会了不少经典传统剧目。
1997年,丁淑红调入安丘市青云山艺术团担任团长,并把新婚不久的妹妹也拽进了艺术团。从此,姐妹俩与东路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曲艺的道路上艰难而坚强地跋涉着。“每天的演出中,我们都会表演东路大鼓,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濒临失传的曲艺。”丁淑红说。
姐妹俩边工作,边学习,五六年后,王启宾便因病去世了。姐妹俩继承师父的遗志,依然在青云山演出东路大鼓,即使只有一个人听,她们仍声情并茂地唱哑了嗓子。
民间瑰宝走向繁荣
姐妹免费传授技艺
2006年,国家开始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知丁淑红、丁丽华曾经跟王启宾学习过东路大鼓,安丘市文旅部门找上门来,在青云山大舞台观看了姐妹俩的演出。那是她们第一次听说“非遗”这个词,更觉责任之重。
姐妹俩开始广泛搜集有关东路大鼓的资料,有时得到一点线索,姐姐便用摩托车驮着妹妹去潍坊城区、诸城,挖资料,找剧本,半年里跑坏了两辆摩托车。冬天,姐妹俩冻得四肢麻木,浑身冰凉,仍坚持赶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她们还创作了一些现代剧目,如《咱百姓心中的一颗心》歌颂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精神;《张老哥投资记》描绘和歌颂了安丘的优美环境。另外,《大爱如山》《山村青峰》《过生日》《一张照片》《村口的母子》以及改编的《少年中国说》等,多次在市、省、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2009年9月,东路大鼓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丁淑红、丁丽华姐妹俩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路大鼓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丁淑红、丁丽华不负重托,多次到潍坊、青岛、济南、北京等城市演出;她们还受邀到印度尼西亚,与日本、韩国、保加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交流展演。其演唱风格受到了时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的高度评价,并鼓励她们一定要把东路大鼓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丁淑红说,她们成立了安丘东路大鼓传习所,带动一大批业余爱好者学习,感受到曲艺魅力的人们开始自觉传承东路大鼓,出现了传承发展的崭新局面。同时,姐妹俩还鼓励女儿、儿子学习东路大鼓,并定期进校园免费传授技艺。
姐妹俩如今对“非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民间的瑰宝,能让东路大鼓这块瑰宝熠熠生辉,是我们姐妹俩不懈的追求和最大的愿望,无论多么艰辛,我们都要坚持走下去。”丁淑红说,对东路大鼓感兴趣的朋友可随时到传习所免费学习。
曲种小档案
安丘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早在清道光年间,东路大鼓开始由临沂传入安丘。安丘东路大鼓是在东路大鼓的基础上,经安丘艺人不断改编创作而成的一种曲艺新形式。安丘东路大鼓吸收了肘鼓子、茂腔等当地流行的曲艺、戏曲音乐,发展成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至咸丰年间,安丘艺人时大本、袁景堂、辛宗江、任文信、刘富升等广收弟子,传授技艺,使东路大鼓在安丘广为流传。东路大鼓由一人演唱,使用三弦、钢板和鼓子伴奏。上世纪初,由于说唱艺人的经历、活动区域和演唱风格不同,东路大鼓已在安丘形成了多种风格:有的以说为主,有的以唱为主,有的曲牌丰富,有的杂以民间小调,各具特色,但都有浓厚的安丘风味。2009年,东路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图/视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