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2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3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4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5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6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7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8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西河大鼓传承人郝聚成

板弦鼓响 老韵新声

(2023年11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聚成站在资料墙前表演。
  郝聚成(左)在演出中。
  郝聚成参加文化活动。
  郝聚成(右)与徒弟赵倩。
  ◤扫码欣赏西河大鼓(表演:郝聚成 赵倩)。
  铜板响,鼓声鸣,三弦一挑一弹,清脆高亢的唱腔响起……10月22日,在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西河大鼓传习所,潍坊市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郝聚成带领徒弟赵倩开始了一天的练习。79岁的郝聚成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说唱西河大鼓,60多年的时间里,靠着颇有特色的方言唱腔、精彩曲折的故事选段,走上了一个又一个舞台。
看演出顾不上吃饭
从小就有说唱天赋

  秋日情暖,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西河大鼓传习所,郝聚成和徒弟赵倩正在表演。他大褂披身,精气神十足,三弦老朋友般,随着他手指的力道拨动;赵倩左手打板,右手敲鼓。师徒二人一曲西河大鼓唱段《当年忙》唱罢,掌声四起。“只要郝老师唱,我们就来听,多少年都这样。”一位村民说。
  传习所墙上展示着西河大鼓的历史和多年来郝聚成演出的资料,随手一指,郝聚成便能马上讲出资料的内容:“这是公社宣传队演出时留下的合影。这是昌邑非遗展演周走进北京恭王府的演出照片。”
  上世纪50年代,每逢村里有唱戏的,十几岁的郝聚成连饭都顾不上吃,拔腿就往人群里钻,这书,这戏,太让人着迷,一句句词悄悄落在少年的心里,闲下来他便唱给家人和小伙伴听。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惠民古书院的院长王延贞到大窑村表演,认识了郝聚成——这个“毛头小子”当即为大家表演了一段,王延贞这便拾了个好苗子,他带郝聚成到惠民古书院,一段师徒情缘就此结下。
  边学,边演,郝聚成随着师父走街串巷,师父演,他看,从痴迷模仿到逐渐自成风格。1963年冬,他跟随师父到昌邑市东冢镇(现为下营镇)滩子村演出,师父突然身体不适,于是,郝聚成第一次独立登台,献唱《儿女风尘记》选段,现场反响极好,给了他极大的信心,这年,他19岁。
  
  走四方唱不停
  有特色受欢迎

  从惠民古书院毕业后,郝聚成回乡独立登台说唱西河大鼓。上世纪70年代,他跟随公社宣传队走遍了昌邑各个村庄,因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技艺又纯熟,郝聚成颇有名气。常常是,他在一个村演半个月,就有人跟着看半个月,走好几公里来听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符合地域特点,郝聚成在西河大鼓原有腔调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方言,在唱调、内容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独特新颖的演唱形式。“开头怎么将观众吸引进来,何处要起高潮,何处要抖包袱,哪个字、哪个调怎么唱,全靠自己用心去悟。”郝聚成说。
  上世纪80年代初,郝聚成正式以“西河大鼓演员”的身份开始说书,20多年的时间里,他唱遍了昌邑90%的村庄,“春说潍县、冬唱高密、秋干平度,割完麦子说昌邑”,其余的时间还去青岛和潍坊市区演出,每到一个地方讲一部书,他都要停留半个多月。他的《五女兴唐传》《秦英西征》《小八义》《胡杨树》《彭公案》等曲目深受观众喜爱,每场演出都好评如潮。
  那些年里,一辆自行车上拉着说唱的家什和简单的行李,装上口粮,郝聚成常常一走就是几个月,孩子和农活全靠爱人照顾和打理。有时候他一趟要去好几个地方,“有一年冬天下了雪,骑车走得慢,临近小年我还没回家,可把家里人急坏了。”郝聚成说,常年在外漂泊虽然收入可观,但家人也很担心他,经常劝他歇上段时日,可他放不下,养家糊口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热爱。
生活故事编成唱段
每天练功培养徒弟

  演出实践磨出了曲目创新的灵光,郝聚成创作的《热年糕》《送鸡蛋》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段子,一度成为农村百姓茶余饭后的“开心果”。木板“梆”的一声,就能让乡亲心痒痒上好一阵子。除了潜心创作和表演,郝聚成还会制作乐器,一把陈旧的木椅上,锣、镲、鼓、梆子等7种乐器各有安置,他的打击乐独奏绝活也很受欢迎。
  2013年,在昌邑市的一次演出中,郝聚成认识了从事婚庆行业的赵倩,看这姑娘同样能说会唱、热爱曲艺,郝聚成决定收她为徒。“师父用方言说唱,特别有韵味,师父的说唱特色和精髓也不是几年时间就能领悟的,所以我学了十年,还在摸索着成长。”赵倩说。
  郝聚成一有时间就编排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从宣传破除迷信到宣传改革开放,从宣传新农村建设到宣传疫情防控,他用自己创作的鼓词和动人的曲调,赞美着家乡,也延续着西河大鼓的生命。79岁的他现在还是村里富源综合艺术团的团长,日常带着村里热爱文艺的乡亲们一起演唱京剧、吕剧,表演秧歌、武术,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郝聚成依然每天练习唱功,说梦话也会唱起来。他有机会仍会登台,积极挑选年轻人进行培养,希望更多人挑起“非遗”西河大鼓传承的大梁,他期待着“众人拾柴火焰高”。
曲种小档案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汉族曲艺曲种之一。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被曲坛称为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视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