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2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3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4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5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6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7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08版:潍坊曲艺传承人

渔鼓书传承人孙长玉

家学渊源 致力传承

(2023年11月18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长玉展示渔鼓书。
  ◤扫码欣赏临朐渔鼓书(表演:孙长玉)。
  随着时代发展,临朐渔鼓书的故事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临朐县寺头镇79岁的孙长玉从孩童时期接触渔鼓书至今,从未停止热爱的脚步,一直走在渔鼓书传承的道路上。作为潍坊市非遗名录渔鼓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将渔鼓书推向更大舞台。
父亲熏陶渐渐爱上 自做渔鼓书偷偷钻研
  “您听文来待听武,待听奸来待听忠。听文的包彭施刘四大案,听武的梁山响马两朝兵……”10月24日,在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孙长玉即兴说唱了一段《双雀山》。他怀抱渔鼓,一手击鼓,一手打板,节奏鲜明,地方韵味浓厚,几句唱词,让人沉浸在戏里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久久不能自拔。
  孙长玉说唱的临朐渔鼓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内容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孙长玉说,他的家族世代传承渔鼓书,最早可追溯至300多年前。
  孙长玉七八岁时,父亲孙居正闲暇时,喜欢为大家来上一段渔鼓书,一解操持农活的辛苦疲惫。特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农闲在家,孙居正经常在门道里说唱渔鼓书,人们欣赏到后半夜是常事。
  经年累月的熏陶中,孙长玉也喜欢上渔鼓书。父亲说唱时,他便在一侧观察发音、弹法。他记性又好,晚上听过的段子,第二天就能一字不差地说唱出来,在乡亲们面前小露一手,还能博得不少好评,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眼见孙长玉愈来愈痴迷,父亲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父亲认为家里应该出个大学生,经常叮嘱我好好学习,13岁前不让我碰渔鼓书。”孙长玉说。父亲的固执,让他每次听渔鼓书都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在父亲面前表露太多。严重时,父亲把渔鼓藏在母亲的柜子里,不让孙长玉接触到,他只好自己做渔鼓,钻研渔鼓书。
辞去工作专职演出 大集首演广受好评
  孙长玉向父亲保证“考上大学”后,才被允许说唱渔鼓书。有时晚上父亲说唱累了,他就主动站出来给大家说上一段,乡亲们直夸他比父亲还要好。很多人甚至为听他说唱,穿着大棉袄站在门道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孙长玉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十里八村都知道他。1963年,他被公社推荐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虽然是第一次登台,但他并不怯场,一亮嗓直接引起轰动,从此一发不可收。1966年,孙长玉开始读高级小学。为提高说唱艺术,他拜师学艺,水平精进。
  孙长玉还喜欢创作段子,省吃俭用购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书籍,掌握丰富的知识后,再逐渐改编成段子,人们对这种方式感到十分新奇。孙长玉当过几年代课老师,因为擅长自编自演,他又被调到县里的宣传队,还干过几年工人。这些工作经历增长了阅历,他常常根据身边人和事创作段子。经多年积累磨砺,孙长玉熟记了近50个渔鼓书段子的唱词,掌握了山东京韵渔鼓,包括四平、流水、慢板、散板在内的十几种唱腔。
  1976年,孙长玉辞去工作,决定以说唱渔鼓书为生。农历腊月初六,寺头大集人挤人,孙长玉在集上拿出渔鼓说唱起来,人们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一曲曲唱罢,叫好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孙长玉收获了一袋子硬币,仔细一数,有20多元钱,他连连感叹:“这比一个劳力一个月的工钱还多。”这次演出,坚定了孙长玉说渔鼓书的信心。
渔鼓书曾迎来热潮
央广播放引发轰动

  孙长玉唱渔鼓书的十几年里,一年四季在外面,足迹遍布青州、临朐、五莲等。
  1983年,孙长玉出席了全县文化专业户代表会议,为全县12名文化专业户代表之一,县委书记亲自为他颁发奖状。这给了孙长玉极大鼓舞,他说唱的渔鼓书《沂蒙新风》《卖年糕》《郭巨埋儿》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过,孙长玉再次引起了轰动。他因此收了不少徒弟,在走街串巷演出的过程中,渔鼓书遍地开花。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录音机的兴起,听渔鼓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孙长玉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不得不改行从事园林工作,两个儿子目前也都从事园林工作,虽然二儿子有说唱渔鼓书的天赋,却没学。自此以后,在孙长玉这里,渔鼓书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儿子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去给他们帮帮忙,欣慰的是工人还愿意听我说唱。”孙长玉说。2015年,他被评为潍坊市非遗名录渔鼓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除了干农活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渔鼓书资料。
  为了更好地传承渔鼓书,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做了很多努力,联系潍坊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任健跟随孙长玉学习渔鼓书。孙长玉说,未来人们还能记住这种曲艺形式,他的努力就没白费。
曲种小档案
临朐渔鼓书
  临朐渔鼓书由寺头镇锡河巷村孙家先人在明末清初打竹板唱门子发展而来,在清朝末期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渔鼓书。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渔鼓书说唱形式,日臻完善。
  临朐渔鼓书由一人说唱,一边敲打渔鼓和简板伴奏。渔鼓是一个直径约10厘米、长约1米,左右穿通的竹简,向上的一头敞开,向下的一头用猪心上的一层护膜阴干后蒙上去,用丝线扎紧。演唱时左臂抱渔鼓,右手击打下方蒙皮,声音清脆悦耳。在行腔时,简板伴奏,渔鼓演奏过门儿。简板要求既要握紧,又要在掌心处留有空间,起到共鸣箱的作用。渔鼓伴奏要轻重结合,手腕灵活,实敲快起。
  临朐渔鼓书有固定的说唱要求和独特韵律,讲究上场引子坐台诗,诗为以忠、孝、诚、善为主要内容的五言或七言顺口溜。临朐渔鼓书说唱的传统书目或小段,都是艺人根据渔鼓书的特点改编或编写的。经孙家近十代人的传承改进,渔鼓书已形成了一个唱、说、念、奏特点分明、较为完善的说唱形式。
  文/图/视频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