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邵光耀
针对10月31日网传“新白菜剁碎凑厨余”事件,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11月1日发布声明称,系负责垃圾分类桶站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北京绿鑫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员工陈某,因月底尚未完成当月厨余垃圾分拣任务,遂将公司内部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已立即约谈涉事公司,责成其进行自查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据中国新闻网)
推行垃圾分类,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推行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网传的“新白菜剁碎凑厨余”事件,却将用来食用的白菜剁碎充当厨余垃圾,以凑垃圾分类的“绩效指标”,这与减少浪费、资源回收的初衷南辕北辙。
“新白菜剁碎凑厨余”事件暴露出垃圾分类考核的导向问题。根据报道,是一家城市环境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维护该处的垃圾分类工作,但员工未能尽到分拣责任或尽到责任而未达标,所以采用作弊手段,将内部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处理,导致大白菜被浪费掉。
我们在谴责涉事员工浪费资源的同时,也该反思该类企业在垃圾分类考核中唯量而论的问题,不考虑分拣质量的好坏,而只在乎斤两多少,并以此作为员工发薪水的凭据,势必会造成员工为了完成指标而剁白菜充垃圾的怪事出现。
员工如此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背后也充分暴露出部分垃圾分类企业的严重形式主义。我们常说考核就是指挥棒,考核重点就是用力的关键。显然企业的考核没有考核到重点上去,只是唯量而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各级政府和环境管理公司应当认真执行垃圾分类的职责,把垃圾分类的效率和质量作为考核重点。我们每个人也都应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认真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