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世间的每一次遇见,都是缘分。
我没想到在昌乐这个以老爷车命名的主题公园里,会是这样别有洞天:绝无仅有的古典汽车、风格迥异的汉代石刻、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短短一天的游园,却使我在这里领略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感觉自己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对话先贤的探索之旅。而让我最惊艳的,莫过于在公园一隅的博物馆里,与440余件古陶瓷相遇。
那些古陶瓷在灯光的映射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如同一粒粒历经岁月淘洗愈加出彩的宝石,静立在展柜上,与我默默对望,无声地诉说着前尘往事。
瓶、壶、鼎、鬲、罐……它们是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它们造型各异、用途各异,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图画铺陈开来,每个图案,每条纹路都映射出各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社 会风貌。
一尊绿釉瓷人呈现于眼前。它头挽发髻默然伫立,神态安详地注视着我。瓷人身着一件绿色长袍,褶皱毕现,釉色鲜丽,釉水肥厚。看介绍,才知是汉代的作品。想来,它曾经与伙伴们尘封于地下,一天天数着日子。在记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的梦里,重复的却是重返人间的情形。终于,在两千多年后,随着周围土壤的松动,它感到身体在慢慢抬升,继而一缕光亮刺痛了它的眼睛。它听到身边人们惊喜地赞叹:瞧这铅绿的釉色,还是这么鲜亮!它感触到一双手的温度,有温热的气息吹拂在它身上。那双手小心翼翼的,像托起一段厚重的历史。于是,在阳光的沐浴下,在那双手与无数眼睛的抚慰下,它使劲舒展了一下筋骨,身上的黄土簌簌掉落,俨然在与那段幽暗的岁月作别。它深呼一口气睁大了眼睛,与一同出土的伙伴们打量着面前这个崭新的世界……如今,得到新生后的绿釉瓷人置身于古陶瓷博物馆,游人赞叹着,指点着,评论着它历尽沧桑依然鲜丽的一身釉色,而它安详地伫立在那里,已是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这是一只汉代的陶鼎,两耳三足,深腹圆底,造型古朴大气。从它灰白的鼎腹里,能依稀看到烹煮食物使用过的痕迹。看着那些使用过的迹象,我似乎看到,时光如潮水般快速退去,那段被搁浅的历史蓦然醒来:是个傍晚,身着“三重衣”的占卜师将一片龟甲扔入正在烹煮着的陶鼎之中。陶鼎的足下,火焰在妖娆地舞蹈,燃烧着的木头噼啪作响,不时迸溅出一簇火星,吓得烧火的侍从不时躲闪。少顷,龟甲“砰”的一声爆裂开来,占卜师急忙将龟甲取出,在摇曳的火光里,看着上面的裂纹辨别吉凶。
我在一个线条罐前停住了脚步。这个黑釉线条罐来自金代,罐口处有缺损,看上去有种残缺的美丽。我对线条罐的制作充满了好奇,看过简介才知这种罐的制作方法属于一种特殊的“沥粉工艺”——线条罐上棱线凸起,使深色的釉彩自然流下,形成了棱线边沿釉色深,两线平坦之处釉色浅的视觉效果,恰似绘画中的黑白灰布局,充满了画面的分割感。看着面前这个线条分明的罐子,我猜想它的用途,许是哪个达官贵人家的酒器吧。
明代青釉蒜头瓶、元代卵白釉瓷器、清代褐釉执壶……我的目光在一件件古陶瓷上停驻、流连,440余件古陶瓷藏品,无不展现着中国古代陶瓷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和千年传承的文化魅力。
我很庆幸在这个美好的夏天,能够与这些古陶瓷相遇,庆幸可以和这些存在了数千年、数百年,依然魅力无穷的艺术珍品默默对望、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