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大便中带血 可能是这八个原因所致

(2023年02月1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肠道疾病导致便血的原因有很多,甚至有可能是癌症的症状,因此出现便血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化验检查,对症治疗。2月15日,记者联系到了潍坊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一区副主任医师许加友,他介绍了8个最常见的便血原因,并给出相关提醒。
     上消化道出血
  胃部或肠内壁溃疡等消化道溃疡可导致便血,常常是红色血便,也可能是黑色柏油状。上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检查诊断,如果是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手术治疗。
  
     肛裂
  便秘时可能引起皮肤黏膜开裂出血,此时拉伸肛门皮肤可看到裂缝,血液通常呈鲜红色。肛裂是婴儿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在成人中也可能出现。
  肛裂通常可自行愈合,也可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软化大便,或使用凡士林改善疼痛等不适症状。
  
     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道内壁的一个小肿块,通常生长在结肠或大肠的内层,约25%~50%的成年人都有肠道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可发展成结直肠癌,癌变风险约为5%。息肉通常没有症状,但有时可以引起便血,血液可能呈红色、黑色或柏油状。
  有癌变风险的息肉可切除处理,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包括结肠镜或粪便检查。
  
     痔疮
  痔疮是从肛门凸出的一段肿胀的血管,带来疼痛、发痒症状,它引起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慢性腹泻、经常便秘、精神压力大、久坐、怀孕等都是痔疮的高危因素。大多数痔疮可通过吃高纤维食物或使用痔疮膏缓解,较重的痔疮应手术。
  
     肠胃炎
  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肠胃炎,有时会引起出血性腹泻,常引起肠胃炎的细菌包括弯曲杆菌属、大肠杆菌、李斯特氏杆菌属、沙门氏菌等。多数情况下肠胃炎可自行好转,但症状持续两天以上应就医治疗。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肠道细胞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损伤。IBD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节段性回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便血呈红色、黑色或柏油状。
  IBD可通过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外科手术治疗。当前药物科技发展,让越来越多的IBD患者可以避免手术治疗。
  
     假便血
  有些“便血”只是食品颜色的体现,某些果汁饮料、甜菜、红心火龙果等都可能导致大便变红。
  
     癌症
  结直肠癌可导致红色、黑色或柏油状的血便,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也是50岁以下成年人致死性癌症当中的第三位。目前,结直肠癌患者早期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正在稳步提高。因此再强调一次,所有45岁以上的人都应定期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此外,对于预防便血的措施,许加友作出以下提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腌炸、烟熏食物的摄入;增加食用蔬菜、水果、粗粮;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加强运动、减少肥胖等等。积极治疗癌前病变:积极防治大肠息肉、溃疡性大肠炎,对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大肠息肉病,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切除,以减少癌变机会。
  定期健康检查:有临床征象者应该做结肠镜检查,同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
  总的来说,如果大便呈现血色,或者手纸、马桶上有血,应当尽快就诊。痔疮、肛裂导致的便血可以自行恢复,但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疾病需要尽快治疗。最危险的是结直肠癌,即使是中青年人,也不能忽视这一警报。